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二):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UneedADV 專欄 - 國際商情、世界文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关键时刻版型A002}}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上版型A002}}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b><font size="4" color="#0000FF">...)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关键时刻版型A002}}
+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版型A002}}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上版型A002}}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上版型A002}}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於 2014年3月29日 (六) 11:40 的最新修訂

<< 返回 專欄首頁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圖像
呂祖謙.jpg
大綱
序 章 宇宙觀、人生觀
第一章 理學之呂學,君子以朋友講習
第二章 鵝湖會精神:以廣大為心,公平觀理,求同存異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養
第五章 功、用及踐履
第六章 文學與載道
第七章 訟、法、官箴

待續.....

編著
呂榮海 律師

第二章 鵝湖會精神:以廣大為心,公平觀理,求同存異

處當今之世,最大之要務莫如化解藍、綠及兩岸之爭,求同存異,向前看。一千年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影響中國人思想甚大,呂祖謙於公元1175年召開鵝湖會,試圖調和朱、陸思想之爭論,其有關求同存異、泛觀廣接,不私一家之哲學思想,特有益於當今,特整編其相關言論,以切於今用。

另編者以法學為業,從楊日然教授、王澤鑑教授、林文雄教授深習源自西洋之社會科學之客觀性、價值相對主義、邏輯經驗主義、新康德學派之法學方法論、馬克思‧韋伯所論之「價值中立」、Karl Popper將「反證可能性」作為客觀性之學說,在法官之自由心證中求生存,關心判決是否客觀之無數案例,亦驚覺呂祖謙之方法論與言論,與法之客觀性及社會科學之客觀性同義也。

尤其,台灣之政治人物出自法律界,更應該帶頭推廣此客觀性之認識,以廣大為心、求同存異之作為,否則,天下不寧。

此外,兩岸之和平發展及求同存異,關係至大,呂祖謙之言論亦切用也。

(一)公平觀理

1、公平觀理
要須公平觀理而撤戶牖之小,嚴敬持身而戒防範之踰,周密而非發於避就,精察而不安於小成。凡此病痛,皆吾儕彼此所素其點檢者耳。義理無窮,才智有限,非全放下,終難湊泊。然放下政自非易事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與陳君舉》,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63、46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許盈宜藝術包.gif

國際首創的頂級雕繪藝術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務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廣/經銷商】

鄭鴻文(書法家).jpg

官網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愛藝術 | 友情鏈結 |

鄭鴻文 (CEO/書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尋: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二)鵝湖會精神

2、鵝湖會精神:調和朱、陸,甚有講論之益
某自春來為建寧之行,與朱元晦相聚四十餘日,復同出至鵝湖,二陸及子澄諸兄皆集,甚有講論之益。自此卻無出入,可閉門讀書也。前書所論甚當,近已嘗為子靜詳言之。講貫誦繹,乃百代為學通法。學者緣此支離泛濫,自是人病,非是法病。見此有欲盡廢之,正是因噎廢食。然學者苟徒能言其非,而未能反己就實,悠悠汨汨,無所底止,是又適所以堅彼之自信也。尊兄試深思之,以為如何?(《與邢邦用》,東萊呂太史別集卷十,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0頁)

附錄(鵝湖會說明:公元1175年)―伯恭慮陸、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定其所適從

「鵝湖講道切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於一,而定其所適從,其意甚善…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更欲與元晦辯,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朱亨道書云,見陸九淵年譜,淳熙二年,陸九淵集卷三十六,中華書局版,第491頁)

3、見其短忽其長,是識其小
陸子靜留得幾日,講論必甚可樂。不知鵝湖意思已全轉否?若只就一節一目上受人琢磨,其益終不大矣。大抵子靜病在看人而不看理。只如吾丈,所學十分是當,無可議者,所議者只是工夫未到耳。在吾丈分上卻是急先務,豈可見人工夫未到,遂并與此理而疑之乎?某十年前初得五峰《知言》,見其間滲漏張皇處多,遂不細看,病中間取繙閱,所知終是端的。向來見其短而遂忽其長,政是識其小者耳。子靜許相訪,終當語之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37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4、心平氣下,幡然以鵝湖所見為非
陸子壽前日經過留此二十餘日,幡然以鵝湖所見為非,甚欲著實看書講論,心平氣下,相識中甚難得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33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5、篤學力行,深知舊行之非,求益不已
陸子壽不起,可痛。篤學力行,深知舊行之非,求益不已,乃止於此,於後學極有所關繫也,痛!痛! (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36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6、問道四方,以免循於偏見,用工有不實
…薛士龍七月後以疾不起,極可傷。其為人坦平堅決,其所學確實有用,春來相聚,比舊甚虛心,方欲廣咨博訪,不謂其止此也。撫州士人陸九齡子壽,篤實孝友,兄弟皆有立,舊所學稍偏,近過此相聚累日,亦甚有問道四方之意。每思學者所以徇於偏見,安於小成,皆是用工有不實。若實用工,則動靜語默日用間自有去不得處,必悚然不敢安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16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7、廣大溫潤氣象,非爭勝負
伊川先生行實,其間合商量處,既見於張丈書中矣。尚有欲言者,吾道本無對,非下與世俗較勝負者也。汪丈所謂『道不同不相知,』昨因其說,既而思之,誠未允當。但詳觀來諭,激揚振厲,頗乏廣大溫潤氣象。若立敵較勝負者,頗似未弘。如注中東坡字改為蘇軾,不知以諸公例書名而釐正之耶?或者因辨論有所激而加峻耶?出於前說,固無害,出於後說,則因激增怒於治心,似不可不省察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七,《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397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8、最當矯揉氣質做工夫,不必頰舌較勝負
…大凡人之為學,最當於矯揉氣質上做工夫。如懦者當強,急者當緩,視其偏而用力焉。以吾丈英偉明峻之資,恐當以顏子工夫為樣轍。回禽縱低昂之用,為持養斂藏之功,斯文之幸也。孟子深斥楊、墨,以其似仁義也。同時如唐勒、景差輩,浮詞麗語,未嘗一言與之辨,豈非與吾道判然不同,不必區區勞頰舌較勝負邪?某氏之於吾道,非楊、墨也,乃唐、景也,似不必深與之辨…(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七,《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 399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9、明辨審問,懼毫髮之差,非校勝負者也
開示涵養進學之要,俾知所以入德之門,敢不朝夕從事,庶幾假以歲月,粗識指歸,無負期待誘進之意。《中庸》、《太極》所疑,重蒙一一鑴誨,不勝感激。所諭『渾然無所不具之中,精粗本末,賓主內外,蓋有不可以豪髮差者』,誠為至論。喜合惡離之病,砭治尤切,數日玩味來誨,有尚未諭者,復列於別紙。所以喋喋煩瀆者,政欲明辨審問,懼有豪髮之差,初非世俗立彼我校勝負者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七,《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398、399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0、專意外攘,內修工夫或少
邪說詖行,辭而闢之,誠今日任此道者之責。窃嘗謂異端之不息,由正學之不明。此盛彼衰,互相消長,莫若禁力於此。此道光明盛大,則彼之消鑠無日矣。孟子所謂『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舊說以閑為閑習,意味深長。楊、墨肆行,政以吾道之衰耳。孟子所以不求之它,而以閑習吾先聖之道為急先務,而淫辭詖行之放,則固自有次第也。不知吾丈以為如何?所以為此說者,非欲含糊縱釋,黑白不辨,但恐專意外攘,而內修處工夫或少耳(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七,《與朱侍講(元晦)》,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01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1、玄虛章句,要皆是偏
論學之難,高者其病墮於玄虛,平者其末流於章句。二者之失,高者便入於異端,平者浸失其傳,猶為惇訓詁,勤行義,輕重不同,然要皆是偏(《與朱侍講》,引自《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第1667頁,華世出版社版)

12、立心不實,為學者百病之源
問:憲虞、夏、商、周之典而建學,合朔、越、楚、蜀之士而群居,上非持為飾治之具,下非借為干澤之地也。所以講實理,育實材,而求實用也。蓋嘗論立心不實,為學者百病之源。…今日所與諸君共訂者,將各發身之所實然者,以求實理之所在,夫豈角詞章,博誦說,事無用之文哉!孰不言聖學之當明也?其各指實見,志何所期,力何所用,毋徒襲先儒之遺言。孰不言王道之當修也?其各條實事,何者為綱,何者為目,毋徒作書生之陳語…(呂祖謙全集第一冊,八十四頁:東萊呂太史文集卷第五,策問•太學策問,浙江古籍出版社)

(三)以廣大為心

13、以廣大為心,以踐履為實
昔我伯祖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獻之傳,載而之南。斐回顧瞻,未得所付。踰嶺入閩,而先生與二李伯仲實來,一見意合,遂定師生之分。於是嵩、洛、關、輔諸儒之源流靡不講,慶曆、元祐群叟之本末靡不咨。以廣大為心,而陋專門之暖姝;以踐履為實,而刊繁文之枝葉。致嚴乎辭受出處,而欲其明白無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豪髮不差…(東萊呂太史文集卷第八,祭林宗丞文,呂祖謙全集第一冊,133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4、推廣人心,凡執卷皆是同志,妄分清濁,為禍最大
天下之事,最是互相譏揣,妄分清濁,為禍最大,此一段正是學者大戒…大抵為學須當推廣人心,凡執卷皆是同志,何必與親厚者及相近者方謂之同志,而疎遠者便不是同志之理?此只是一個忌心。又如朋黨之禍,亦有兩等,一等是輕薄,如房、周之賓客,一等是廉介,高自標置,如范滂、李膺之類:其賢愚雖如霄壤之不同,其禍天下則一。(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八,門人集錄史說,第223、22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5、廣大氣象,四海之內皆兄弟
大凡人處心,賢者敬之,不肖者憐之,庸常者容之,如此便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三句,抑見聖人廣大氣象,又如何有可厭可棄之人!蓋四海之內皆兄弟,何嘗有內外?人人有此心,和氣自然薰蒸,太平豐年之氣自此感格。(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八,門人集錄史說,第22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6、(附錄)尊德性而道問學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中庸•第26章,引自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二,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40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四)異中求同

17、異中求同
『天地睽時用大矣哉!』天下事有萬不同,然以理觀之則未嘗異。君子須當於異中而求同,則見天下之事本未嘗異。『睽之時用大矣哉』,『時用』二字最當看。伊川云『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合』之一字尤當看。夫萬物之異如此,而欲合之,將如之何?曰『予一以貫之』,正合睽之道也。(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二,門人集錄易說下;92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8、同中觀異,異中觀同
《象》,世之所謂相反者,無如水火,而其理初未嘗有異。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一陰一陽,互為其用。君子須是得『同而異』之理,方可以盡《睽》之義。然《彖》言『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萬物睽而事類』三句,則自異而同,此則言同而異。蓋聖人使人於同之中觀其異,異之中觀其同,非知道者不足識此。(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二,門人集錄易說下;P92,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9、志同道合亦不能無異
人之相與,雖道合志同之至,亦不能無異同。且如一身,早閒思量事,及少閒思之,便覺有未盡處,蓋無緣會無異同(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6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20、(附錄)聲不同而樂同,各鳴其自得,不必言同
萬籟之聲,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鳴其真,何天何人?何今何古?六經,籟道者也,統一聖真。而漢宋以來胥執一響以吹之,而曰是外無聲矣。觀俳謔者,萬人粲然皆笑,聲不同也而樂同。人各笑其所樂,何清濁高下妍媸之足云。故見各鳴其自得,語不詭於六經,皆吾道之眾響也,不必言言同,事事同矣。(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呂坤全集(中),第646頁,中華書局)

21、(附錄)貴求與人同,不貴人異;同為要,辨異為次
中國學術有一特徵,亦可謂中國文化之特徵,即貴求與人同,不貴與人異,孔子自言其為學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孟子亦曰:乃吾所思,則學孔子…老子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宋代理學家起,辨異端,一尊儒,然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與前無異…朱子繼周張二程,集理學大成,章句四書,為《近思錄》,分類篡集周張二程四家語,但無一書自抒其創見…司馬遷著為《史記》,然曰「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明之通之豈不在己。中國稱門人受業為弟子,比如一家人。子子孫孫相承為一家,學問亦當有傳統,故謂之一家言。中國全部二十五史必推司馬遷為鼻祖,斯亦誠如一家言矣。豈一己獨創、前無承,後無繼,一人之學,何得謂之家。…今人治朱子學,每喜分別其與前人之相異處。實則朱子亦豈不知前人有相異,…朱子為學精神重在會通和合,尋求古人之共通處,不在獨抒己見,表明其個人之特異處…或問:如上所言,理學家又何必主辨異端。蓋求同必有辨異,辨異亦以求同,而二者之間,則終以求同為要,辨異為次。先秦如墨,如荀,辨異過於求同,皆不為後世所重。呂覽、准南,集賓客為書,而主會通和合,其見重乃轉有勝於墨荀…理學家亦多出入釋老,不知此正理學家長處,非理學家短處,會通和合,以求共同之一是,始是理學家所用心也……愈會通,愈和合,以愈見其共同之一是,此乃中國學術特徵,亦即中國之文化特徵…(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209頁~216頁,三聯書店版)

呂祖謙以鵝湖會精神,學主「兼容並蓄」、「不私一說」、「泛觀廣接」、「以廣大為心,以踐履為實」,最合錢穆先生所謂「會通和合」、「俞見其共同之一是」、「求同為要,辨異為次」的精神。

22、求合於人,見人之是
(唐君毅)先生年少氣盛,自負已對宇宙人生真理洞見無遺,不免狂妄自大,後在玄武湖散步,忽悟人之思想,皆能超越於所知之上,故人人皆可有超邁前哲的狂妄自大。又悟一切真理應為普遍而永恆,應為人所共見。所謂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許多自己以為石破天驚之發現,其實古已有之。故自此以後,先生為學,即由求異於人,見人之非,轉為求合於人,見人之是。如是,先覺後覺,同歸一覺,一切有情,終成聖佛。(唐端正,唐君毅先生的生命與學問,鵝湖月刊第153期)

23、(附錄)包容性最終使儒學站在最高處
唐君毅的哲學思考活動的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理解各種哲學體系,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既能準確把握任一哲學的內部邏輯結構,又能溝通各種理論的思辨關係。他幾乎是承認一切中西哲學體系皆有其意義與價值。……因此他也就成為當代大哲學家中最能尊重各家哲學精神主旨並給予合理對待的介紹者。至於作為哲學家而高舉儒學的價值時,唐君毅便是最具包容涵蓋性的儒學價值中心之體系建構者了……正是這種包容性而最終使得儒學站在了所有思想的至高之處。(張文彪,儒學與當代台灣,第115頁,褔建人民出版社)

24、(附錄)貫通儒釋道與康德
牟宗三(1909~1995)於1975年指導學生創辦了《鵝湖月刊》,並將演講、文章刊在《鵝湖月刊》。牟宗三是他那時代新儒家哲人中離世最晚的一名,不少人都認為牟宗三的思想最具系統性和原創性。他不僅對儒、釋、道三家在不同時期形態作出整理和分析……而原創性則更多體現在深刻領會和完整把握康德哲學的基礎上,把它和中國哲學相貫通……(張文彪,儒學與當代台灣,,第124、125頁,褔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和與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憲問)

26、同人,大有
物不能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同人則大有;有且大而能謙則豫(易經《序掛傳》)

(五)泛觀廣接

27、泛觀廣接
吾儕所以不進者,只緣多喜與同臭味者處,殊欠泛觀廣接,故于物情事理多所不察,而根本滲漏處往往魯莽不見。要須力去此病乃可>(《與劉衡州子澄》,引自《宋元學案》東萊學案,第1667頁,華世出版社版。呂祖謙全集,第一冊,453頁)

28、(附錄)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不能,無惡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呂氏春秋•孟夏紀•用眾)

(六)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向前成其大

29、處小國,當卑當遜當忍恥
處小國者,當卑,當遜,當忍恥,當屈身,豈不以弱者小國之常耶?息之為息,在春秋之時,至微也,介乎大國之間,雖袛慄危懼,猶恐不能自保,況敢與人爭乎?當其與鄭違言之際,息侯盍自咎曰:小大之不敵,天也;小國之見陵於大國,亦天也,天實為之,吾其敢逆天乎?今乃不勝一朝之忿,忘其小而犯大,宜其自取覆敗,而五不韙之責皆萃其身也。然鄭息俱有違言,鄭之大,不先加兵於息,息之小,反先加兵於鄭,何耶?蓋小國之心,常疑人之陵我,故忿心易生,此息師所以先動也。

是心也,非特息侯為然,凡人之處於困阨窮弱之地,其最不平者,莫甚於人之陵我,吾將有以曉之:當貴盛之時,人之奉我者,非奉我也,奉貴者也,當貧賤之時,人之陵我者,非陵我,陵賤者也…(東萊博議,卷三,第4篇,「息侯」伐鄭)

30、(附錄)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真;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孟子•梁惠王下)

31、(附錄)王霸與大小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孫丑上)

32、(附錄)大者宜為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道德經,第61章)

33、(附錄)強大與小弱‧威利與行可知
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與其利。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勸則必為。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無敵,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則強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小弱而大不愛無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廢,強大行之危,小弱行之滅。(呂氏春秋‧慎行論‧四曰壹行)

34、(附錄)國小與賢者為徒,自安
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與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雖未能王,其以為安也,不亦易乎?… (呂氏春秋‧慎大覽‧四曰報更)

35、不向前安能成其大
《序掛》:「有事而後可大。」須看此句,天下之事,若不向前,安能成其大?如士人為學,有志伊、周事業,也須是向前去(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第31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36、(附錄)總結歷史,開闢未來
…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上三下,坦率地說,“下“並不是由于做了錯事,而是由于辦了好事被誤認為錯事…總結歷史,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闢未來…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也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為重心…就是因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較…(鄧小平,總結歷史是為了開闢未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71頁)

37、和平,何等暢快
天地萬物只到和平處,無一些不好,何等暢快!(呂坤,呻吟語卷一,第647頁,中華書局)

38、(附錄)一個網路笑話
世界各國(區)軍事實力:
美國:想打誰,就打誰
英國:美國打誰,我就打誰
中國:誰打我,我就打誰
以色列:誰心裡想打我,我就打誰
日本: 誰打我,我就讓美國打誰
南韓:誰打我,我就和美國一塊軍演
北韓:誰讓我心裡不痛快,我就打南韓
台灣:沒人想打我,我就自己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