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灣建築大師李重耀:修訂間的差異
(新頁面: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版型A002}}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上版型A002}} <p align="center"><font size="4" color="#0000FF">'''台灣建築大師李重耀''' </fo...) |
(無差異)
|
於 2014年3月29日 (六) 13:35 的修訂
台灣建築大師李重耀 一生「獎」不完的李重耀先生,建築已超過一甲子的歲月,經歷過日劇時期的如履薄冰、國民政府退據時期的悲情,以及民生進步的現代,他鎮日思索建築的問題,不曾間斷地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方式,完全無私的默默在建築領域努力,搶救不少被藐視的台灣百年歷史資產,彙整了多頭馬車般的建築師語言,並投身公益只為傳承,「建築」儼然已成為他的生命信仰。 文化傳承的建築使命 1958年離開公職,開設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因為興趣使然,業餘時間鑽研中國式建築,還到處找尋建造廟宇及古厝的匠師,虛心求教,只為了將古老工法保留下來,以免失傳。李重耀先生認為,只有資訊完全公開,古蹟的修繕與保存才能順利持續下去。例如:他就將林安泰古厝的詳細測繪圖面及其他各部詳細大樣圖樣全部公開出版,一心要將修復古蹟的經驗傳承下一代 。 戰後初期,除了有名氣,已成地方標誌的名勝外,再重要的古建都有被拆除的可能。台灣在1982年「文資保存法」通過以前,「古蹟」這個名詞甚至還沒出現。因此,當時古蹟的修復與保存不被建築界所重視。直至「林安泰古厝」的保存或拆除爭議,正式把古蹟維護的觀念提昇到全台灣的層面。 接受委託承辦遷建林安古厝工程的李重耀先生,如何將古厝的每一個構件拆除、運送到另一個地點還要照原來的建築物構件重新組構起來,是非常棘手的困難,李重耀先生因而自創一套亳無前例可循的構件編碼系統。然而,因公共決策的曠日費時與反覆,重建地點一再生變,古厝被搬了三次後,才得在李重耀所領導的團隊,以傳統工法施作,一塊一塊慢慢比對再重新試組,林家古厝終於在濱江街現址重見天日。林安古厝遷建成功的完成,從歷史建築物保存到都市保存,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素材,同時也激勵了大家對古建築有了感情上的需要與擁有的驕傲,政府與民間逐漸接受了保存的意義了。 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的創新觀念 建築物是為人們而建的,唯有與人保持互動才能延續建築的生命力。然而,林安泰古厝雖被政府珍藏,卻未將之開放,連林家子孫也無法進行祭祖活動。為此,李重耀先生開始積極思考,如何將再利用的手法導入古蹟保存計劃之中。 在私有古蹟保存還沒有如容積轉移的具體做法出來之前,李重耀先生在1989年透過客戶的商業案件「台灣民俗村」,以商業經營介入古蹟保存,搶救了不少即將要被拆除的古厝,遷入彰化台灣民俗村重建。客戶原意是希望所有建築都以仿作為主,李重耀與其小兒子李學忠極力說服客戶,參考日本名古屋明治村模式,尋找值得保存的古厝,予以拆除遷建民俗村。 本來,一般古蹟修復工程的工法都是依傳統的工法執行,但畢竟民俗村是公共性質的遊樂區,以現在的標準而言,很多過去使用的材料和工法,耐震性和安全性都不符合現行法令,因此,李重耀先生認為,傳統的保存和現代的創新,應該要取得平衡點。於是他建議,舊有工法只在關鍵部份予以保留,安全相關部份則選擇用隱藏的方式,以新工法、新材料適度取代。例如:屋頂,過去沒有防水觀念,只用瓦片覆蓋,一下雨就會漏水,木樑自然會腐壞,所以他加了防水層銅板等。 「台灣民俗村」成功的再利用古蹟,成為建築界對保存的共識,1997年修正文化資產保存去,給予「再利用」法原依據。草山行館和台北故事館,也是在這樣的機緣下,重新綻放它們的生命力。 為了解決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建築師、匠師與看慣了日式用語的台灣建築師們間不一樣的建築用語,造成彼此不容易溝通的情形,李重耀先生開始整理比對,完成第一本中英日對照的建築工程術語,並於1999年將《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正式付梓完成。裡面除了中英日文對照,並附上圖解,例如文工尺、門工尺、登蘭尺的差別,皆已一一進行辨證。 同時,李重耀先生也曾為了國家建築師考試,因各學校用語不統一所造成的考試不公,倡議提請中央機關教育部和內政部進行檢討改善,但因各個單位因人手不足而推來推去之際,最後由當時台灣省建築師公會理事長許仲川先生建議,推請李重耀先生進行標準術語的統整工作,李重耀先生也義不容辭的接下這份工作,出錢又出力,才在1982年讓「營建類技能檢定」問世。 從工作業務上的需要開始整理術語,之後受到大家敬重而被請託,擴大範圍到營建工程相關名詞的統整,又加以對傳統建築術語進行調查,李重耀先生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卻讓這份事業愈做愈大,全源於他對建築的滿腔熱情。 非凡的建築哲思 1971年李重耀先生接下台北市法主公廟的工程,因為都市計劃變更、南京西路拓寬、巷道截彎取直、鄰地等問題,建造執照一直申請不下來,但李重耀先生不辭辛勞,一一解決問題,拿到建造執照時,已費時25年了,全因他本著為神服務的堅持,及重視與他人承諾的精神。 1977年李老費時十年所遷建台北市林安泰古厝,在多年後,日本有一建築學會來台觀摩時表示,「只有林安泰古厝,合乎日本修護古蹟的標準。」在看到李重耀集結成冊的古厝測繪圖時,本想要買一份圖回去參考,沒想到李重耀先生阿沙力的只願意送圖不賣圖,讓日本人刮目相看。目前這套繪圖仍收藏在這學會裡,成為他們範本參考。 長達三十年裡,李重耀先生也幫內政部建築研究古蹟維修匠師培訓,把一生學習的心得與經驗,亳不保留地傳援給需要的人,同時資助文化資產維謢學會運作。一生職志只為建築,把每一棟建築都當作是自己的東西用心設計,而且什麼都做。才能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贏得縣長彭百顯先生的讚許,當時彭縣長告訴李重耀先生:「您從前設計監造的中興小學、中興中學及省府醫務所等都沒有倒…」。這樣的好結果真的只是好技術嗎?應是建造時李重耀先生存乎一念的真心與好心。 曾經與父親共同執行不少建築修復工作的小兒子李學忠先生回憶說:「父親一生做人非常真誠,一諾千金,將他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樣的重視,真正為建築業的後輩,樹立了敬業、負責、創新之榜樣。」 歷史精神,有時是不著痕跡的藏在建築物之中。李重耀先生真正深耕的建築,除了要找回建築原本的面貌,更將建築人應有的精神在建築中實踐。他的遠見與楷模,已寫下許多關鍵性的影響。
|
鄭鴻文 (CEO/書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尋: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