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踐履
7、踐履其用最切,踐履工夫須於至難至危之處
學者踐履,其用最切。孔子《彖辭》「履虎尾,不咥人,亨」。天下之至危者,莫如履虎尾。今則履虎尾而無咥噬之患,自此以往,何所不可?所謂履者,凡踐履之道皆在焉。聖人繫之以辭,獨舉最危者言之,何也?大抵學者踐履工夫,須於至難至危之處自試驗,過得此處,方始無往不利。若捨至難至危,其他踐履不足道也。(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1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8、踐履多於發用
靜多於動,踐履多於發用,涵養多於講說,讀經多於讀史,工夫如此,然後可久可大(《與葉正則》,《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0,華世出版社)
9、踐履所至,充實輝光
成湯之道,在于猷也。微子之賢,在於『踐修厥猷』也。人惟工夫不實,踐履不至,故與道不相關。微子能踐而修之,所以舊有令聞。微子之聞,非自外求,反求諸身。踐履所至,充實輝光,自然彰聞,其來舊矣。『恪慎克孝,肅恭神人』,即踐履之實也。克孝者,人皆知孝,然不過於口體,不可謂之克;克謂果能盡其道如曾子、閔子克于孝也。『肅恭神人』者,敬心常存,不以幽顯二其心。以此心事神,以此心接人,豈有幽顯之異(增訂東萊書說卷十九,呂祖謙全集,第三冊,第262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0、校量義理與踐履
前見友朋每校量義理而于踐履處少點檢,故發『裒多益寡』之論(《與朱侍講(元晦)》,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
11、(附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心搞建設
…到一九七八年底我們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口號,提唱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麼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四人幫“叫嚷要搞“窮社會主義“,胡說共產主義是精神方面的,簡直是荒謬之極!...(鄧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0頁)
(編者注)
此文發表於1982年9月18日,是鄧小平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談話的一部分。至2010年,大陸在「一心搞建設」28年之下,經濟快速發展,稅收年年以百分之二、三十之速度成長,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等基礎建設基本完成,富人群體大增,成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之高成長地區,確實成果非凡。反之,北朝鮮之金日成家族並未聽進陪同訪問之鄧小平之言論,28年未改朝鮮政策,不管人民窮困,糧食不足,還在2010年12月對南韓「開砲」,令人感嘆!而台灣自1990年起陷入「統、獨」的「文化大革命」,未能「一心搞建設」,弄得20年來國民所得基本上沒有什麼成長,窮人日多,亦令人感嘆!同是台灣大學畢業的李登輝、連戰、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吳敦義…何不「大和解」,一心搞建設,提高窮人之所得?
12、做事須是著實做
做事須是著實做,暴戾者必用力於和順,鄙吝者必用力於寬裕,而後可以言學。(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55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三) 致知力行
13、致知力行,本交相發
致知、力行,本交相發。學者若有實心,則講貫玩索,固為進德之要。亦有一等後生,推求言語工夫常多,點檢日用工夫常少,雖便略見髣髴,然終非實有諸己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訓誘之際,願常存此意。非謂但使之力行而以致知為緩,但示之者當有序。夫子亦有「可以語上」、「不可以語上」之別。(《與朱侍講》,《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66,華世出版社版)
14、知不至,行必不力
學問以致知為本,知不至,則行必不力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與學者及諸弟》,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5、致知、力行不是兩事
致知、力行不是兩事,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鏡所以鏡明(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60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6、深體力行
切要工夫,莫如就實。深體力行,乃知此二字甚難而有味(《與喬德瞻》,《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版)
17、致知見不可偏,力行進當有序
論致知則見不可偏,論力行則進當有序。並味此兩言,則無籠統零碎之痛(《與刑邦用》,引自《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版)
18、坐談從容,臨事迫切
坐談常覺從容,臨事常覺迫切,乃知學問無窮,當益思所未至(《與戴在伯》,《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
19、日用間實下工夫
然為學,要須日用間實下工夫乃得力(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與學者及諸弟》,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20、知猶識路,行猶進步
知猶識路,行猶進步。若謂但知便可,則釋氏「一超直入如來地」之語也(《與學者及諸弟》,引自《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3,華世出版社版;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7頁)
21、勿恥涉農商
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射既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消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結餘,得一階半級,便謂為足,安能自苦。及有凶吉大事,議論得失…(少儀外傳上,第15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
(四) 功有適成,事有偶濟
22、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
黃梨洲:『止齋謂:「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此同甫之說也。如此則三代聖賢枉作工夫。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此晦庵之說也。如此則漢祖唐宗賢於僕區不遠』蓋二家之說皆未得當,然止齋之意畢竟主張龍川一邊過多。夫朱子以事功卑龍川,龍川正不諱言事功,所以終不能服龍川之心。不知三代以上之事功,與漢唐之事功,迥不相同…」(《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黃梨洲案語)
(編者注)
近世工商社會,多重功利,工商業(含科技業)
之利吸引農民,紛紛流動進入城市就業。企業家養民之功業甚巨,為農業時代所無。惟天下多變,景氣亦無一定之理,成長之終不進而止矣,如之何?且若功利至於極,亦有所弊,學子當思朱子、呂祖謙無功利,一生著書立說,綜羅百代,影響後世千年,卒見其功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