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五)

出自 UneedADV 專欄 - 國際商情、世界文學
前往: 導覽搜尋

<< 返回 專欄首頁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圖像
呂祖謙.jpg
大綱
序 章 宇宙觀、人生觀
第一章 理學之呂學,君子以朋友講習
第二章 鵝湖會精神:以廣大為心,公平觀理,求同存異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養
第五章 功、用及踐履
第六章 文學與載道
第七章 訟、法、官箴

待續.....

編著
呂榮海 律師

第五章 功、用及踐履

(編者注)
「功利」說或為理學所反對!然而,今日在資本主義之下,反而是極端功利社會,以鴻海、富士康、台塑、台積電等企業養民或八十萬人或數萬人,不同於千年前之農業時代,是理學、心學應不排斥功、用之學,爰編輯理學家呂祖謙關於兼容功、用、力行之言論,以切用於當代。此部分係呂祖謙重史學,亦與「功利學派」陳亮、葉適等人為友之原因(見第1章),而不同於其他理學大家。

運用於法學上,法官之判決宜考慮「社會觀感」,勿成為大眾所認為之「恐龍判決」。「功用說」只是參酌,不能採取極端的功利主義,畢竟,司法應獨立,但不應孤立。

(一) 學、用與事業

1、當為有用之學
孫叔敖城沂,此一段見築城規模曲折,詳細精密處,正要學者看此…大抵《左氏》載版築用兵救焚之事,如世務曲折,條目所裁,纖悉備具,所載甚詳。亦足以見當時風聲氣習,近於三代。其人皆是著實做工夫,皆為有用之學,非尚虛文也。今人為學多尚虛文,不於著實處下工夫,到臨事之際,種種不曉。學者須當為有用之學。(《左氏博議》卷五「令尹蒍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68頁,呂祖謙全集第七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2、學而無用,學將何為
百工治器,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弗為也。學而無用,學將何為也邪?(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第263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3、孔門弟子未必有管仲事業
孔門諸弟子,若論趨向,固非管仲可比,使他見用,卻恐未必有仲事業。學者看古人,要須看得至此。(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九,門人所記雜說一,241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4、諸葛亮有儒者氣象
諸葛武侯有儒者氣象(《程氏遺書》,引自《近思錄》卷十四,12)

5、成己、成物只是一個〞成〞字
看史非欲聞見該博,正是要『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抵事只有成己、成物兩件。『蠱者,事也』。《象》止說『振民育德』,前時亦嘗作六事看,如儆戒、擇善、閫範、議論、處事、治體,要之止是兩件。然兩事又卻只是一個『成』字。史亦難看,須是自家鏡明,然後見得美惡,稱平,然後籌得輕重。欲得鏡明稱平,又須是致知格物。(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59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6、讀書作有用看
今人讀書全不作有用看,且如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及一旦遇事,便與閭巷人無異。或有一聽老成人之語,便能終身服行。豈老成之言過於《六經》哉?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5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許盈宜藝術包.gif

國際首創的頂級雕繪藝術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務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廣/經銷商】

鄭鴻文(書法家).jpg

官網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愛藝術 | 友情鏈結 |

鄭鴻文 (CEO/書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尋: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二) 踐履

7、踐履其用最切,踐履工夫須於至難至危之處
學者踐履,其用最切。孔子《彖辭》「履虎尾,不咥人,亨」。天下之至危者,莫如履虎尾。今則履虎尾而無咥噬之患,自此以往,何所不可?所謂履者,凡踐履之道皆在焉。聖人繫之以辭,獨舉最危者言之,何也?大抵學者踐履工夫,須於至難至危之處自試驗,過得此處,方始無往不利。若捨至難至危,其他踐履不足道也。(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14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8、踐履多於發用
靜多於動,踐履多於發用,涵養多於講說,讀經多於讀史,工夫如此,然後可久可大(《與葉正則》,《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0,華世出版社)

9、踐履所至,充實輝光
成湯之道,在于猷也。微子之賢,在於『踐修厥猷』也。人惟工夫不實,踐履不至,故與道不相關。微子能踐而修之,所以舊有令聞。微子之聞,非自外求,反求諸身。踐履所至,充實輝光,自然彰聞,其來舊矣。『恪慎克孝,肅恭神人』,即踐履之實也。克孝者,人皆知孝,然不過於口體,不可謂之克;克謂果能盡其道如曾子、閔子克于孝也。『肅恭神人』者,敬心常存,不以幽顯二其心。以此心事神,以此心接人,豈有幽顯之異(增訂東萊書說卷十九,呂祖謙全集,第三冊,第262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0、校量義理與踐履
前見友朋每校量義理而于踐履處少點檢,故發『裒多益寡』之論(《與朱侍講(元晦)》,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

11、(附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心搞建設
…到一九七八年底我們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口號,提唱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麼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四人幫“叫嚷要搞“窮社會主義“,胡說共產主義是精神方面的,簡直是荒謬之極!...(鄧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0頁)

(編者注)
此文發表於1982年9月18日,是鄧小平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談話的一部分。至2010年,大陸在「一心搞建設」28年之下,經濟快速發展,稅收年年以百分之二、三十之速度成長,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等基礎建設基本完成,富人群體大增,成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之高成長地區,確實成果非凡。反之,北朝鮮之金日成家族並未聽進陪同訪問之鄧小平之言論,28年未改朝鮮政策,不管人民窮困,糧食不足,還在2010年12月對南韓「開砲」,令人感嘆!而台灣自1990年起陷入「統、獨」的「文化大革命」,未能「一心搞建設」,弄得20年來國民所得基本上沒有什麼成長,窮人日多,亦令人感嘆!同是台灣大學畢業的李登輝、連戰、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吳敦義…何不「大和解」,一心搞建設,提高窮人之所得?

12、做事須是著實做
做事須是著實做,暴戾者必用力於和順,鄙吝者必用力於寬裕,而後可以言學。(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55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三) 致知力行

13、致知力行,本交相發
致知、力行,本交相發。學者若有實心,則講貫玩索,固為進德之要。亦有一等後生,推求言語工夫常多,點檢日用工夫常少,雖便略見髣髴,然終非實有諸己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訓誘之際,願常存此意。非謂但使之力行而以致知為緩,但示之者當有序。夫子亦有「可以語上」、「不可以語上」之別。(《與朱侍講》,《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66,華世出版社版)

14、知不至,行必不力
學問以致知為本,知不至,則行必不力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與學者及諸弟》,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15、致知、力行不是兩事
致知、力行不是兩事,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鏡所以鏡明(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十,門人所記雜說二,260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6、深體力行
切要工夫,莫如就實。深體力行,乃知此二字甚難而有味(《與喬德瞻》,《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版)

17、致知見不可偏,力行進當有序
論致知則見不可偏,論力行則進當有序。並味此兩言,則無籠統零碎之痛(《與刑邦用》,引自《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版)

18、坐談從容,臨事迫切
坐談常覺從容,臨事常覺迫切,乃知學問無窮,當益思所未至(《與戴在伯》,《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2,華世出版社)

19、日用間實下工夫
然為學,要須日用間實下工夫乃得力(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十,《與學者及諸弟》,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4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20、知猶識路,行猶進步
知猶識路,行猶進步。若謂但知便可,則釋氏「一超直入如來地」之語也(《與學者及諸弟》,引自《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P.1673,華世出版社版;呂祖謙全集,第一冊,507頁)

21、勿恥涉農商
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射既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消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結餘,得一階半級,便謂為足,安能自苦。及有凶吉大事,議論得失…(少儀外傳上,第15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

(四) 功有適成,事有偶濟

22、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
黃梨洲:『止齋謂:「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此同甫之說也。如此則三代聖賢枉作工夫。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此晦庵之說也。如此則漢祖唐宗賢於僕區不遠』蓋二家之說皆未得當,然止齋之意畢竟主張龍川一邊過多。夫朱子以事功卑龍川,龍川正不諱言事功,所以終不能服龍川之心。不知三代以上之事功,與漢唐之事功,迥不相同…」(《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黃梨洲案語)

(編者注)
近世工商社會,多重功利,工商業(含科技業)
之利吸引農民,紛紛流動進入城市就業。企業家養民之功業甚巨,為農業時代所無。惟天下多變,景氣亦無一定之理,成長之終不進而止矣,如之何?且若功利至於極,亦有所弊,學子當思朱子、呂祖謙無功利,一生著書立說,綜羅百代,影響後世千年,卒見其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