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四)

出自 UneedADV 專欄 - 國際商情、世界文學
前往: 導覽搜尋

<< 返回 專欄首頁

專欄:呂祖謙的儒(理)學、法理學
圖像
呂祖謙.jpg
大綱
序 章 宇宙觀、人生觀
第一章 理學之呂學,君子以朋友講習
第二章 鵝湖會精神:以廣大為心,公平觀理,求同存異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養
第五章 功、用及踐履
第六章 文學與載道
第七章 訟、法、官箴

待續.....

編著
呂榮海 律師

第四章 心•涵養

(編者注)
天下事,雖依理而已,但「理一分殊」(如原、被告都要求法官「公平」判他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執雙方說破了一堆理,甚至各有各的理,但是,回到本源,也可能只是「心」怎麼想而已!心一改,諸理即現。

呂祖謙同朱熹、張栻一樣是理學大家,但也不排斥「心學」,泛觀廣接各家說法,不私一說,是其特色。特輯其關於心學之言論。

運用在法學上,心即「自由心證」,雖自由心證非絕對自由,須依據法律、法理、事理、證據、判例、學說、證言,但這些浩瀚依據,最終敵不過法官之自由心證。

運用在政治上,很多政論節目及名嘴說了一大堆理,其本源或只是「藍心」或「綠心」而已!

李鴻禧「法學博士」未曾說過馬英九「法學博士」一句好話,豈是法學、法理毫無共識?噫!只是心想不同耳!

(一)理在吾心中

1、天下之理皆具吾心中
萬物皆備於我,萬理皆備於心,豈以想而有,豈以不想而無哉!耳之所聞者有限也,然天下之聲皆具於吾耳之中,非可以聞不聞限也;目之所見者有限也,然天下之色,皆具於吾目之中,非可以見不見限也;心之所想有限也,然天下之理皆具於吾心之中,非可以想不想限也。…以有窮之說,而欲盡無窮之理,以有外之見,而欲測無外之心,難矣哉!

理本無窮,而人自窮之,心本無外,而人自外之…(東萊博議,卷十五,第2篇「晉文公夢與楚子搏」)

許盈宜藝術包.gif

國際首創的頂級雕繪藝術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務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廣/經銷商】

鄭鴻文(書法家).jpg

官網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愛藝術 | 友情鏈結 |

鄭鴻文 (CEO/書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尋: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2、人之胸中,大與天地並
人之胸中,何所不有?大與天地並,明與日月俱,峻與山嶽齊,深與江海埒(東萊博議,卷二十五,第4篇「鄭公子曼滿欲為卿」)

3、以心御氣
氣聽命於心者,聖賢也;心聽命於氣者,眾人也。凡氣之在人,逸則肆,勞則怠,樂則驕,憂則懾,生則盈,死者涸。氣變則心為之變,有不能自覺焉。志者氣之帥也,今心隨氣變,是志不能為氣之帥,而氣反為志之帥也。氣反為志之帥,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氣之為聽,則心者氣之役也。

聖賢君子以心御氣,而不為氣所御,以心移氣,而不為氣所移。歷山之耕,南風之琴,勞逸變於前,而舜之心未嘗變也。羑里之囚,虞芮之朝,憂樂變於前,而文王之心未嘗變也。避席之時,易簀之際,死生變於前,而曾子之心未嘗變也…(東萊博議,卷五,第6篇「楚武王心蕩」)

4、心累其言,心累其書
人苟心不在於善,凡所遇之事曲固曲也,直亦曲也;邪固邪也,正亦邪也。董仲舒、公孫弘同事武帝矣,仲舒治《春秋》,弘亦治《春秋》,世皆內仲舒而外弘何耶?劉向、谷永同事成帝矣,劉向奏諌疏,谷永亦奏諌疏,世皆右向而左永何耶?弘之《春秋》,人之所以羞道之者,心累其書也;永之諌疏,人之所以喜攻之者,心累其言也(東萊博議,卷二十五,第3篇「赤狄伐晉圍懷」)

5、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
舉天下之物,我之所獨專而無待於外者,其心之於道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心苟待道,既已離於道矣;待道且不可,況欲待於外哉?

…本無所待而作,亦豈有待而止哉?有所慕而作者,外無慕則不作也;有所畏而止者,外無畏而不止也。曰作曰止,皆待於外而不出於我,則吾之為善既無本矣。無本之水,朝滿夕除;無本之善,朝鋭夕墮,是烏可恃耶?

鄭子華以世子而賣其國,齊桓公貪其利而將受之,從管仲之諌而止,世莫不誦管仲之言以為當。以吾觀仲之言,何其不知本也!其言曰:「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姦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聖德也。」仲不能以道格君心,使自為善,反待簡冊之毀譽以制之。噫!為善果待於外,使自古無史官,諸侯無史籍,將放意而不復為善耶?不導其君以心制物,而反以物制心,是以外而制內也。幸而桓公以好名之心,易好利之心,僅從管仲之諌。若桓公好利之心勝好名之心,則殘編腐竹何足以制桓公耶?仲之說至是而窮矣。

…乃若聖人之心,萬物皆備,尚不見有內,又安得有外耶?史,心史也,記,心記也,推而至於盤盂之銘,几杖之戒,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嗚呼!此豈管仲所及哉?(東萊博議,卷十,第5篇「齊桓公辭鄭太子華」)

(二)體察良心行事

6、體察良心及行事
張荆州之教人也,必使人體察良心,以聖賢語言而見之行事,因行事而復求聖賢之語言。(麗澤論說集錄,門人所記雜說二,256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7、(附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榮海注:一日問俞法官「理與心何者為先?」,俞則以此則論語之說方為孔子之意。)

8、(附錄)是非之心同作見證
「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理,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聖經•羅馬書)

「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聖經•傳道書)

9、(附錄)迷與悟
苦從那裏來的?從迷來的。樂從那裏來的?從悟來的。(淨空法師,淨業三褔講記,99頁)

10、(附錄)心、理、念、道
一心解悟,向一理之真如;一念回頭,造一乘之妙道。轉苦緣而成樂具;洒業惱而得清涼。(慈悲三昩水懺法)

(三)心與物

11、(附錄)風俗之厚薄自乎人心之所嚮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曾國藩,原才)

(編者注)功利之極兼理、心

當今人心多以「經濟利益」為嚮,從理學、心學之「極」走到另一「極」的功利學,此時,反而宜從「功利」之極,返回理、心。

12、(附錄)人者,心之器
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之治亂,繫於社會之隆污,社會之隆污,繫於人心之振靡…(孫文)

13、(附錄)唯心、唯物兼容並蓄
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的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徵的。…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斯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實踐論,毛澤東選輯,第一卷,272頁,1968年版,人民出版社)

(編者注)
1957年至1976年之間恰是「極左」的錯誤!可見「偉人」於實際面也會違反自己早期之理論或說一套做一套。鄧小平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及「防左」。

(四)涵養

14、義之和處即是利
『利者,義之和也。』老蘇之說,不合分利、義兩塗。蓋義之和處即是利也,苟有徒義、徒利之辨則非矣(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第2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5、多識前言往行
多識前言往行,考迹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後德可畜。不善畜,蓋有玩物喪志者(《宋元學案》,卷五一東萊學案,P.1654,華世出版社版)

16、點檢日用工夫
學者推求言句工夫常多,點檢日用工夫常少,此等人極多(麗澤論說集錄卷九,門人所記雜說一,第246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7、人之情厭常嗜怪
人之情厭常而嗜怪,駭正而從偽,此古今之通病也…天下之常道,惟恐人之不嗜,至於怪,則惟恐嗜之太深;天下之正理,惟恐人之不從,至於偽,則惟恐從之太過。巫覡之說,怪偽之尤者也。(東萊博議,卷十九,第4篇,「楚范 似謂成王子玉子西皆強死」)

18、不露鋒芒
語有力而不露鋒芒,善言也(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九,門人所記雜說一,250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19、名不可幸取
名不可以幸取也。天下之事,固有外似而中實不然者。幸其似而竊其名,非不可以欺一時,然他日即其似而求其真,則情見實吐,無不立敗。名果可以幸取耶?幸雖在前,憂實在後,人見其似而信其真,幸之大者也;人見其似而責其真,憂之大者也。以一朝之幸,易終生之憂,智者其肯易之耶?焉之外彊中乾者,濫得騏驥之名,幸則幸矣,馳陵谷而責以騏驥之足,憂將若之何?士之色厲內荏者,濫得逄干之名,幸則幸矣,臨刀鋸而責以逄干之節,憂將若之何?是故求名易,保名難。受名之始,乃受責之始也!昔之君子,內未有其實,則避名如避謗,畏名如畏辱,方逡巡卻走之不暇,況敢乘其似而邀其名乎?(東萊博議,卷十九,第5篇,「楚文無畏戮宋公僕」)

20、名大於實者,先榮後辱
天下之情,待之厚者責之厚,待之薄者責之薄。厚責難勝,謗之所集;薄貴易塞,譽之所歸。是故名大於實者,先榮而後辱;實大於名者,先辱而後榮,非人情之多變也,失所期則怒,過所期則喜,喜怒之變,即榮辱之變也…(東萊博議,卷二十,第1篇,「秦伯使西乞術來聘」)

21、意在善,所遇皆養吾善
意在於善,凡所遇者,皆養吾善之物也;意在於惡,凡所遇者,皆養吾惡之物也,豈必遇趙盾之設謀,然後能養其惡哉?一雨露也,一寒暑也,梧檟得之以養其柯條,荊棘得之以養其芒刺,造物者曷嘗有心厚梧檟之材,而稔荊棘之毒歟?咸其自養,而未有養之者也…(東萊博議,卷二十四,第4篇,「晉趙盾侵郱」)

22、逆觀順至,覆觴於劇飲之際
物以順至者,必以逆觀,天下之禍不生於逆,而生於順。劍楯戈戟,未必能敗敵,而金繒玉帛,每足以滅人之國;霜雪霾霧,未必能生疾,而聲色畋游,每足以殞人之軀。久矣天!順之生禍也。物方順吾意,而吾又以順觀之,則見其吉而不見其凶,溺心縱慾,蓋有陷於死亡而不悟者矣。至於拔足紛華,寓目昭曠,彼以順至,我以逆觀,停筯於大嚼之時,覆觴於劇飲之際,惟天下之至明者能之。(東萊博議,卷二十四,第4篇,「晉趙盾侵鄭」)

23、隨卦:「隨人」,便分善惡
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隨,便分善惡…,是為善為惡,為正為邪,皆在舉步間,不可泛有所隨…(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23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24、謙卦
《易》六十四卦皆有凶,惟《謙》卦六爻無凶,以能謙故也。大凡學者要看《謙》卦,當味伊川兩句『達理則樂天而不競,內充故退讓而不矜,』此兩句乃入謙道之門。蓋天命所在,自有定分,初無一毫加損。君子達其理,則知求勝者徒然耳。要之,初無增損於其間也。人惟中無所有,則必誇人以為有。譬如貧賤者,恐人輕其貧賤,必外以富有自誇,無文學者,恐人輕其文學,必外以辭自衒。實有者卻不如此(麗澤論說集錄卷第一,門人集錄易說上,第18、19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25、諧俗以自便,談空以為高,是病痛
諧俗以自便,有此病痛者滔滔皆是。談空以為高,眼前卻多不見。蓋異教桀黠者皆盡,而士人多墮在苟且委靡,顯有能自開戶牖者。今所患者,吾道之未明,而異端則未必如向時之熾然也。(東萊呂太史別集卷第八,《與朱侍講(元晦)》,第430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浙江古籍出版社)

26、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萬物無不自天地而生者,『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故曰『萬物父母』也。人為萬物之最靈者,一元之氣覆冒,初無厚薄,得之全者為人,得之偏者為萬物也。(增修東萊書說卷十四,泰誓上第一、周書,呂祖謙全集,第三冊,第一九七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27、開其善心,善與惡隔牆耳
左原為邵學生,犯法見斥,郭林宗遇諸路,設酒殽以慰之,謂曰:「…顏回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林宗此言極得中。尋常人見人見斥,必以桀、跖視之,林宗提起…顏回以告之,所以開其善心。其實亦非過譽之,蓋善與惡隔牆耳…(麗澤論說集錄卷第八,225頁,呂祖謙全集,第二冊)

28、(附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29、(附錄)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

30、見性覺經煩
‧聞香知夢醒,見性覺經煩
‧佛書性理,疊床架屋,至數十萬言,不若論語、大學數章之有味(袁枚,隋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