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呂榮海律師執業30年代表案例(五.3)

出自 UneedADV 專欄 - 國際商情、世界文學
於 2016年3月7日 (一) 12:00 由 Uneedadv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版型A002}} {{國際商情.商情百科 專欄上版型A002}} {{專欄:呂榮海律師執業30年代表案例}} <b> <font size="4" color="#0000FF"><u...)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返回 專欄首頁

專欄:律師執業30年
圖像
呂榮海.jpg
大綱
連戰 序
大法官陳新民 序

序 章 乾坤屯蒙需訟師,同人大有謙豫隨
第一章 到大陸 400回,異中求同
第二章 連戰主席訪問胡錦濤總書記
第三章 兩岸法律事務
1研究兩岸中介團體,助成海基會、海協會成立
2上島咖啡商標案
3大陸仲裁經驗談
4力霸案與兩岸二重僱用關係
5陸客赴台觀光案
6台商併購在廣東的日資企業
第四章 農民進城職業大變遷
1告別農業時代
2環境大變遷
3職業大變遷
第五章 台大法律系
1.馬英九、蔡英文、謝長廷、楊日然教授與台大法律系
2.馬英九與蘇貞昌
3.鵝湖會精神
4.法律是理想國,還是烏托邦-Thomas More大法官之事蹟
5.跟王澤鑑老師寫博士論文
第六章 勞資關係‧天下事必有對
1.律師初體驗
2.800多位中興銀行員工的集體訴訟
3.引進外勞?企業外移?(厚生、豐和案)
4.金融風暴與無薪假
5.逆轉勝與法律的客觀性
6.永豐金、台電的勝績
第七章 蔣中正的知識產權
1.蔣中正、蔣經國日記
2.金庸、胡適、朱西寧的著作權

待續.....
編著
呂榮海 律師

第五章 台大法律系

3、鵝湖會精神

朱高正是我在台大法律系的同班同學。2008年8月我和朱高正同學參加「朱子之路」的研討會,於此次行程中特別從武夷山乘遊覽車,沿溪邊公路費一小時翻過武夷山之分水關,進入江西界,再一小時到達江西省鉛山縣之鵝湖書院,感受歷史上知名的「鵝湖之會」,這是當年朱熹、呂祖謙走過的路。

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四、五月間,呂祖謙在和朱熹編完《近思錄》後回浙,朱熹師徒特從武夷山送行至江西鉛山鵝湖寺,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兄弟間的思想、學說差異,期其「會歸於一」,請朱熹在鵝湖等候,自己跑到撫州的金溪勸陸九淵兄弟一同前往鵝湖,促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首開了「治學辯論會」的先河,影響後世學界深遠。當年朱熹46歲,陸九淵37歲,陸九齡44歲,呂祖謙38歲。

由於對呂祖謙促成此次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辯論,感到有趣,在此行中,我特別用心研讀了同行中四川師大蔡方鹿教授關於朱、陸論爭差異之論文,並拜讀王立斌先生編著「鵝湖書院」一書,乃對「朱熹理學」及「陸王心學」,有了進一步的體會,獲益良多。真是開卷有益,為學甚樂。此時,朱熹年長九淵9歲,肯與九淵辯論,風範可佩!而九淵方至思想成熟之齡,已成大師,其功力、銳力亦可佩!

簡單的理解,朱熹認為理是萬物的根源,主張「格物窮理」、通過「多讀書」(泛觀博覽),掌握天理,故勤讀書、勤講學、勤著作;陸九淵則強調「心即理」、「心即宇宙」,本心重要,良知良心已固有,注重反身而求的「養心」,反對一味讀書講學,以免戕害本心,流於支離,認為講學不過獲得聞見之知,而于求本心則有害;陸九淵認為堯舜之時無書可讀卻成為聖人,如今書籍無數,卻人欲橫流,心性修養不夠,看再多書又如何?因此,書是次,心才是主,書貴精而不貴泛,重自我領悟而輕注解,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讀書窮理」,主張「致心之良知」,(其後陸九淵之心學被明代王陽明發揚光大,稱「陸王心學」)。朱熹批評陸九淵「太簡」,流於「禪」,陸則批評朱「支離」,為詩曰「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沈」。

此時此刻,經歷30年在法庭上引經據典、無數的滔滔雄辯,我在知天命之年的心境,竟是被陸九淵的「心學」所吸引。律師們讀過的法律圖書、法律條文、判例,不在少數,還包括本國的、德國的、日本的、美國的,如果要「反對」對方,很容易隨手祭出18套攻擊、防禦方法,但捫心自問「良知」,這18套是否與「是非」、「天理」相符?回想我個人年輕時,熟讀律書、條文、判例、法理,於27歲創設律師事務所,以「蔚理」為名,即認理為法令之本,要講道理,不合理的法令要修,以為自勉!於今更深覺「心」的重要。有「心」,縱使不懂法,亦不致違法。聖經羅馬書「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如果忘了「本心」,則「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道書第12節),陳的官司讓自己、家人及司法系統及整個社會疲倦,是當事人、所有法律人及支持的民眾應該反省的。回想早年,我年輕時曾為陳的「蓬萊島案」而「義務辯護」,後來,在2000年卻變成為邱毅辯護,因而惶恐地和「總統」打官司,令人感慨!是我變了?還是陳變了?到底本心及理站在那一方?誠心建議綠營檢討:為何許多人的心跑掉了?

在研討會中,我提出「一個人會因為年齡、經歷不同,而改變重點,年輕時當廣求知識、窮理、多讀書,年紀大時則較深體會心性、良知的重要性」,獲同行世界朱氏聯合會朱茂男會長之認同。不過,奇的是,當年力主「心性」的陸九淵僅37歲,比46歲的朱熹年輕9歲,比我年輕近20歲,可見陸九淵的智慧比我高多了。年輕時,我曾有一度主張「透過多打官司,徹底弄清真相及真理」(窮理),但法官總是凡人,許多官司打了十年、二十年,還是沒有真相,有了結論也不一定是真相,如今倒是認為人們還是應重心性存天理,能和解就和解,慎始以避免官司為宜,伊川先生曰「君子觀天水違行之象,知人情有爭訟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絕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慎交結、明契券之類是也」(《近思錄》,卷一0,5),以慎交友、慎交易及訂明契約,絕訟端於事之始,真有道理,替孔子的「必也使無訟乎」,更具體的指出「無訟」的方法。

當然,朱子所述多讀書、講學、著作、窮理,也是基本功夫,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不能光「心想」而不學,朱子正是因為勤學、勤寫、勤講,累積的行誼豐富,廣泛影響士族,而成其大,以世俗的眼光而言,其一生是一部思想方面的「成功學」,已足為後人效法。其實,許多專家包括黃宗羲都指出「理」與「心」不可偏廢。讀書窮理是基本須下苦功的,但也應求諸「本心」及「致良知」。格物致知、窮理比較屬於「認識論」(存在,to be, Sein)的角度,而「本心」、「致良知」則屬於「價值論」(當為,should be, Sollen)的領域,在「認識論」(存在)與「價值論」(當為)的關係上,到底「存在」、能否導致「當為」,歷史是否為(價值)的法庭?向來有方法一元論及方法二元論的差異。我個人認為存在不一定能導致「當為」,所以,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不代表品性,仍須勸誘人們為「內心」修為,致良知,為善的價值判斷及實踐。希望我所受認識論、價值論、客觀性的訓練及30年價值訴求及判斷的演練,能多少體現著當年呂祖謙先生有意將朱、陸學說「會歸於一」的精神,類似呂祖謙在學問上「寬宏涵容和兼收並蓄」的精神,清朝全祖望稱「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誠然,透過「知識論」、「價值論」及社會科學之客觀性之理論,有助於「兼取其長」。


許盈宜藝術包.gif

國際首創的頂級雕繪藝術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務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廣/經銷商】

鄭鴻文(書法家).jpg

官網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愛藝術 | 友情鏈結 |

鄭鴻文 (CEO/書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尋: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