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二)”的源代码
←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刚才请求的操作只对以下1个用户组开放:
用户
。
该页面已被保护以防止编辑和其他操作。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b><font size="4" color="#0000FF">第二章 鹅湖会精神:以广大为心,公平观理,求同存异</font></b> <br><br> 处当今之世,最大之要务莫如化解蓝、绿及两岸之争,求同存异,向前看。一千年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影响中国人思想甚大,吕祖谦于公元1175年召开鹅湖会,试图调和朱、陆思想之争论,其有关求同存异、泛观广接,不私一家之哲学思想,特有益于当今,特整编其相关言论,以切于今用。 <br><br> 另编者以法学为业,从杨日然教授、王泽鉴教授、林文雄教授深习源自西洋之社会科学之客观性、价值相对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新康德学派之法学方法论、马克思‧韦伯所论之「价值中立」、Karl Popper将「反证可能性」作为客观性之学说,在法官之自由心证中求生存,关心判决是否客观之无数案例,亦惊觉吕祖谦之方法论与言论,与法之客观性及社会科学之客观性同义也。<br><br> 尤其,台湾之政治人物出自法律界,更应该带头推广此客观性之认识,以广大为心、求同存异之作为,否则,天下不宁。<br><br> 此外,两岸之和平发展及求同存异,关系至大,吕祖谦之言论亦切用也。<br><br> ==(一)公平观理== 1、公平观理<br> 要须公平观理而撤户牖之小,严敬持身而戒防范之踰,周密而非发于避就,精察而不安于小成。凡此病痛,皆吾侪彼此所素其点检者耳。义理无穷,才智有限,非全放下,终难凑泊。然放下政自非易事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与陈君举》,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63、46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下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二)鹅湖会精神== 2、鹅湖会精神:调和朱、陆,甚有讲论之益<br> 某自春来为建宁之行,与朱元晦相聚四十余日,复同出至鹅湖,二陆及子澄诸兄皆集,甚有讲论之益。自此却无出入,可闭门读书也。前书所论甚当,近已尝为子静详言之。讲贯诵绎,乃百代为学通法。学者缘此支离泛滥,自是人病,非是法病。见此有欲尽废之,正是因噎废食。然学者苟徒能言其非,而未能反己就实,悠悠汨汨,无所底止,是又适所以坚彼之自信也。尊兄试深思之,以为如何?(《与邢邦用》,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十,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00页)<br> <br> <b><font color="#000080">附录(鹅湖会说明:公元1175年)―伯恭虑陆、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定其所适从<br><br></font></b> 「鹅湖讲道切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其意甚善…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朱亨道书云,见陆九渊年谱,淳熙二年,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版,第491页)<br><br> 3、见其短忽其长,是识其小<br> 陆子静留得几日,讲论必甚可乐。不知鹅湖意思已全转否?若只就一节一目上受人琢磨,其益终不大矣。大抵子静病在看人而不看理。只如吾丈,所学十分是当,无可议者,所议者只是工夫未到耳。在吾丈分上却是急先务,岂可见人工夫未到,遂并与此理而疑之乎?某十年前初得五峰《知言》,见其间渗漏张皇处多,遂不细看,病中间取翻阅,所知终是端的。向来见其短而遂忽其长,政是识其小者耳。子静许相访,终当语之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3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4、心平气下,幡然以鹅湖所见为非<br> 陆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鹅湖所见为非,甚欲着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相识中甚难得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3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5、笃学力行,深知旧行之非,求益不已<br> 陆子寿不起,可痛。笃学力行,深知旧行之非,求益不已,乃止于此,于后学极有所关系也,痛!痛! (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3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6、问道四方,以免循于偏见,用工有不实<br> …薛士龙七月后以疾不起,极可伤。其为人坦平坚决,其所学确实有用,春来相聚,比旧甚虚心,方欲广咨博访,不谓其止此也。抚州士人陆九龄子寿,笃实孝友,兄弟皆有立,旧所学稍偏,近过此相聚累日,亦甚有问道四方之意。每思学者所以徇于偏见,安于小成,皆是用工有不实。若实用工,则动静语默日用间自有去不得处,必悚然不敢安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1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7、广大温润气象,非争胜负<br> 伊川先生行实,其间合商量处,既见于张丈书中矣。尚有欲言者,吾道本无对,非下与世俗较胜负者也。汪丈所谓『道不同不相知,』昨因其说,既而思之,诚未允当。但详观来谕,激扬振厉,颇乏广大温润气象。若立敌较胜负者,颇似未弘。如注中东坡字改为苏轼,不知以诸公例书名而厘正之耶?或者因辨论有所激而加峻耶?出于前说,固无害,出于后说,则因激增怒于治心,似不可不省察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七,《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39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8、最当矫揉气质做工夫,不必颊舌较胜负<br> …大凡人之为学,最当于矫揉气质上做工夫。如懦者当强,急者当缓,视其偏而用力焉。以吾丈英伟明峻之资,恐当以颜子工夫为样辙。回禽纵低昂之用,为持养敛藏之功,斯文之幸也。孟子深斥杨、墨,以其似仁义也。同时如唐勒、景差辈,浮词丽语,未尝一言与之辨,岂非与吾道判然不同,不必区区劳颊舌较胜负邪?某氏之于吾道,非杨、墨也,乃唐、景也,似不必深与之辨…(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七,《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 39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9、明辨审问,惧毫发之差,非校胜负者也<br> 开示涵养进学之要,俾知所以入德之门,敢不朝夕从事,庶几假以岁月,粗识指归,无负期待诱进之意。《中庸》、《太极》所疑,重蒙一一鑴诲,不胜感激。所谕『浑然无所不具之中,精粗本末,宾主内外,盖有不可以豪发差者』,诚为至论。喜合恶离之病,砭治尤切,数日玩味来诲,有尚未谕者,复列于别纸。所以喋喋烦渎者,政欲明辨审问,惧有豪发之差,初非世俗立彼我校胜负者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七,《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398、39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0、专意外攘,内修工夫或少<br> 邪说诐行,辞而辟之,诚今日任此道者之责。窃尝谓异端之不息,由正学之不明。此盛彼衰,互相消长,莫若禁力于此。此道光明盛大,则彼之消铄无日矣。孟子所谓『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旧说以闲为闲习,意味深长。杨、墨肆行,政以吾道之衰耳。孟子所以不求之它,而以闲习吾先圣之道为急先务,而淫辞诐行之放,则固自有次第也。不知吾丈以为如何?所以为此说者,非欲含糊纵释,黑白不辨,但恐专意外攘,而内修处工夫或少耳(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七,《与朱侍讲(元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0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11、玄虚章句,要皆是偏<br> 论学之难,高者其病堕于玄虚,平者其末流于章句。二者之失,高者便入于异端,平者浸失其传,犹为惇训诂,勤行义,轻重不同,然要皆是偏(《与朱侍讲》,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67页,华世出版社版) <BR><BR> 12、立心不实,为学者百病之源<br> 问:宪虞、夏、商、周之典而建学,合朔、越、楚、蜀之士而群居,上非持为饰治之具,下非借为干泽之地也。所以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也。盖尝论立心不实,为学者百病之源。…今日所与诸君共订者,将各发身之所实然者,以求实理之所在,夫岂角词章,博诵说,事无用之文哉!孰不言圣学之当明也?其各指实见,志何所期,力何所用,毋徒袭先儒之遗言。孰不言王道之当修也?其各条实事,何者为纲,何者为目,毋徒作书生之陈语…(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八十四页:东莱吕太史文集卷第五,策问•太学策问,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三)以广大为心== 13、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br> 昔我伯祖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献之传,载而之南。斐回顾瞻,未得所付。踰岭入闽,而先生与二李伯仲实来,一见意合,遂定师生之分。于是嵩、洛、关、辅诸儒之源流靡不讲,庆历、元佑群叟之本末靡不咨。以广大为心,而陋专门之暖姝;以践履为实,而刊繁文之枝叶。致严乎辞受出处,而欲其明白无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豪发不差…(东莱吕太史文集卷第八,祭林宗丞文,吕祖谦全集第一册,13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4、推广人心,凡执卷皆是同志,妄分清浊,为祸最大<br> 天下之事,最是互相讥揣,妄分清浊,为祸最大,此一段正是学者大戒…大抵为学须当推广人心,凡执卷皆是同志,何必与亲厚者及相近者方谓之同志,而疎远者便不是同志之理?此只是一个忌心。又如朋党之祸,亦有两等,一等是轻薄,如房、周之宾客,一等是廉介,高自标置,如范滂、李膺之类:其贤愚虽如霄壤之不同,其祸天下则一。(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八,门人集录史说,第223、224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5、广大气象,四海之内皆兄弟<br> 大凡人处心,贤者敬之,不肖者怜之,庸常者容之,如此便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三句,抑见圣人广大气象,又如何有可厌可弃之人!盖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尝有内外?人人有此心,和气自然熏蒸,太平丰年之气自此感格。(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八,门人集录史说,第224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6、(附录)尊德性而道问学<br>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中庸•第26章,引自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二,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4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四)异中求同== 17、异中求同<br> 『天地睽时用大矣哉!』天下事有万不同,然以理观之则未尝异。君子须当于异中而求同,则见天下之事本未尝异。『睽之时用大矣哉』,『时用』二字最当看。伊川云『处睽之时,合睽之用』,『合』之一字尤当看。夫万物之异如此,而欲合之,将如之何?曰『予一以贯之』,正合睽之道也。(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二,门人集录易说下;92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8、同中观异,异中观同<br> 《象》,世之所谓相反者,无如水火,而其理初未尝有异。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互为其用。君子须是得『同而异』之理,方可以尽《睽》之义。然《彖》言『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万物睽而事类』三句,则自异而同,此则言同而异。盖圣人使人于同之中观其异,异之中观其同,非知道者不足识此。(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二,门人集录易说下;P92,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19、志同道合亦不能无异<br> 人之相与,虽道合志同之至,亦不能无异同。且如一身,早闲思量事,及少闲思之,便觉有未尽处,盖无缘会无异同(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264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20、(附录)声不同而乐同,各鸣其自得,不必言同<br> 万籁之声,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鸣其真,何天何人?何今何古?六经,籁道者也,统一圣真。而汉宋以来胥执一响以吹之,而曰是外无声矣。观俳谑者,万人粲然皆笑,声不同也而乐同。人各笑其所乐,何清浊高下妍媸之足云。故见各鸣其自得,语不诡于六经,皆吾道之众响也,不必言言同,事事同矣。(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46页,中华书局) <br><br> 21、(附录)贵求与人同,不贵人异;同为要,辨异为次<br> 中国学术有一特征,亦可谓中国文化之特征,即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孔子自言其为学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孟子亦曰:乃吾所思,则学孔子…老子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宋代理学家起,辨异端,一尊儒,然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前无异…朱子继周张二程,集理学大成,章句四书,为《近思录》,分类篡集周张二程四家语,但无一书自抒其创见…司马迁着为《史记》,然曰「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明之通之岂不在己。中国称门人受业为弟子,比如一家人。子子孙孙相承为一家,学问亦当有传统,故谓之一家言。中国全部二十五史必推司马迁为鼻祖,斯亦诚如一家言矣。岂一己独创、前无承,后无继,一人之学,何得谓之家。…今人治朱子学,每喜分别其与前人之相异处。实则朱子亦岂不知前人有相异,…朱子为学精神重在会通和合,寻求古人之共通处,不在独抒己见,表明其个人之特异处…或问:如上所言,理学家又何必主辨异端。盖求同必有辨异,辨异亦以求同,而二者之间,则终以求同为要,辨异为次。先秦如墨,如荀,辨异过于求同,皆不为后世所重。吕览、准南,集宾客为书,而主会通和合,其见重乃转有胜于墨荀…理学家亦多出入释老,不知此正理学家长处,非理学家短处,会通和合,以求共同之一是,始是理学家所用心也……愈会通,愈和合,以愈见其共同之一是,此乃中国学术特征,亦即中国之文化特征…(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札,209页~216页,三联书店版) <br><br> <b><font color="#000080">吕祖谦以鹅湖会精神,学主「兼容并蓄」、「不私一说」、「泛观广接」、「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最合钱穆先生所谓「会通和合」、「俞见其共同之一是」、「求同为要,辨异为次」的精神。<br><br></font></b> 22、求合于人,见人之是<br> (唐君毅)先生年少气盛,自负已对宇宙人生真理洞见无遗,不免狂妄自大,后在玄武湖散步,忽悟人之思想,皆能超越于所知之上,故人人皆可有超迈前哲的狂妄自大。又悟一切真理应为普遍而永恒,应为人所共见。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许多自己以为石破天惊之发现,其实古已有之。故自此以后,先生为学,即由求异于人,见人之非,转为求合于人,见人之是。如是,先觉后觉,同归一觉,一切有情,终成圣佛。(唐端正,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鹅湖月刊第153期) <br><br> 23、(附录)包容性最终使儒学站在最高处<br> 唐君毅的哲学思考活动的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理解各种哲学体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能准确把握任一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又能沟通各种理论的思辨关系。他几乎是承认一切中西哲学体系皆有其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也就成为当代大哲学家中最能尊重各家哲学精神主旨并给予合理对待的介绍者。至于作为哲学家而高举儒学的价值时,唐君毅便是最具包容涵盖性的儒学价值中心之体系建构者了……正是这种包容性而最终使得儒学站在了所有思想的至高之处。(张文彪,儒学与当代台湾,第115页,褔建人民出版社) <br><br> 24、(附录)贯通儒释道与康德<br> 牟宗三(1909~1995)于1975年指导学生创办了《鹅湖月刊》,并将演讲、文章刊在《鹅湖月刊》。牟宗三是他那时代新儒家哲人中离世最晚的一名,不少人都认为牟宗三的思想最具系统性和原创性。他不仅对儒、释、道三家在不同时期形态作出整理和分析……而原创性则更多体现在深刻领会和完整把握康德哲学的基础上,把它和中国哲学相贯通……(张文彪,儒学与当代台湾,,第124、125页,褔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br><br> 25、和与同 <br>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宪问)<br><br> 26、同人,大有 <br> 物不能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同人则大有;有且大而能谦则豫(易经《序挂传》) <br><br> ==(五)泛观广接== 27、泛观广接 <br> 吾侪所以不进者,只缘多喜与同臭味者处,殊欠泛观广接,故于物情事理多所不察,而根本渗漏处往往鲁莽不见。要须力去此病乃可>(《与刘衡州子澄》,引自《宋元学案》东莱学案,第1667页,华世出版社版。吕祖谦全集,第一册,453页) <br><br> 28、(附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br>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br><Br> ==(六)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向前成其大== 29、处小国,当卑当逊当忍耻 <br> 处小国者,当卑,当逊,当忍耻,当屈身,岂不以弱者小国之常耶?息之为息,在春秋之时,至微也,介乎大国之间,虽袛栗危惧,犹恐不能自保,况敢与人争乎?当其与郑违言之际,息侯盍自咎曰:小大之不敌,天也;小国之见陵于大国,亦天也,天实为之,吾其敢逆天乎?今乃不胜一朝之忿,忘其小而犯大,宜其自取覆败,而五不韪之责皆萃其身也。然郑息俱有违言,郑之大,不先加兵于息,息之小,反先加兵于郑,何耶?盖小国之心,常疑人之陵我,故忿心易生,此息师所以先动也。<br><br> 是心也,非特息侯为然,凡人之处于困阨穷弱之地,其最不平者,莫甚于人之陵我,吾将有以晓之:当贵盛之时,人之奉我者,非奉我也,奉贵者也,当贫贱之时,人之陵我者,非陵我,陵贱者也…(东莱博议,卷三,第4篇,「息侯」伐郑) <br><br> 30、(附录)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 <br>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真;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孟子•梁惠王下) <br><br> 31、(附录)王霸与大小 <br>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 <br><br> 32、(附录)大者宜为下 <br>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道德经,第61章) <br><br> 33、(附录)强大与小弱‧威利与行可知 <br> 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威利敌,而忧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无敌,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则强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爱其所疑,小弱而大不爱无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废,强大行之危,小弱行之灭。(吕氏春秋‧慎行论‧四曰壹行) <br><br> 34、(附录)国小与贤者为徒,自安 <br>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 (吕氏春秋‧慎大览‧四曰报更) <br><br> 35、不向前安能成其大 <br> 《序挂》:「有事而后可大。」须看此句,天下之事,若不向前,安能成其大?如士人为学,有志伊、周事业,也须是向前去(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3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br><br> 36、(附录)总结历史,开辟未来 <br> …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上三下,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被误认为错事…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也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重心…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邓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1页) <br><br> 37、和平,何等畅快 <br> 天地万物只到和平处,无一些不好,何等畅快!(吕坤,呻吟语卷一,第647页,中华书局) <br><br> 38、(附录)一个网络笑话 <br> 世界各国(区)军事实力:<br> 美国:想打谁,就打谁<br> 英国:美国打谁,我就打谁<br> 中国:谁打我,我就打谁<br> 以色列:谁心里想打我,我就打谁<br> 日本: 谁打我,我就让美国打谁<br> 南韩:谁打我,我就和美国一块军演<br> 北韩:谁让我心里不痛快,我就打南韩<br> 台湾:没人想打我,我就自己打自己 <br> |}
模板:Column1a0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Uneedadv专栏广告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下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返回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 专栏 简体版首页
》 特别企划
》 刊登广告
》 客户相关实迹
UneedADV 频道
※ U-首页
※ U-商情百科
※ U- I 艺术
※ U-古诗文
商情百科 专栏语系
※ 专栏 简体版
※ 專欄 正體版
※ Column English
※ コラム 日本語
商情百科 专栏
※ 吕荣海律师执业30年代表案例(三.4)
※ 台湾建筑大师李重耀
※ 专访 用酒看人生的儒商王致远
※ 极品冰滴咖啡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 公司创新型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三)
※ 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
※ 专栏:艺术跨界精品
※ 大陆人民来台投资之相关法律规定
国际商情 其它信息
※ 国际商情 全球营销
※ 雕绘名家 许盈宜
※ 友情连接
国际商情 探索
※ 周公解梦境
※ 紫微斗数
郑鸿文(CEO/书法家)
※ 中文
※ 日語
※ English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