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

来自UneedADV 专栏 - 国际商情、世界文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返回 专栏首页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图像
吕祖谦.jpg
大纲
序 章 宇宙观、人生观
第一章 理学之吕学,君子以朋友讲习
第二章 鹅湖会精神:以广大为心,公平观理,求同存异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养
第五章 功、用及践履
第六章 文学与载道
第七章 讼、法、官箴

待续.....

编着
吕荣海 律师

第四章 心•涵养

(编者注)
天下事,虽依理而已,但「理一分殊」(如原、被告都要求法官「公平」判他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双方说破了一堆理,甚至各有各的理,但是,回到本源,也可能只是「心」怎么想而已!心一改,诸理即现。

吕祖谦同朱熹、张栻一样是理学大家,但也不排斥「心学」,泛观广接各家说法,不私一说,是其特色。特辑其关于心学之言论。

运用在法学上,心即「自由心证」,虽自由心证非绝对自由,须依据法律、法理、事理、证据、判例、学说、证言,但这些浩瀚依据,最终敌不过法官之自由心证。

运用在政治上,很多政论节目及名嘴说了一大堆理,其本源或只是「蓝心」或「绿心」而已!

李鸿禧「法学博士」未曾说过马英九「法学博士」一句好话,岂是法学、法理毫无共识?噫!只是心想不同耳!

(一)理在吾心中

1、天下之理皆具吾心中
万物皆备于我,万理皆备于心,岂以想而有,岂以不想而无哉!耳之所闻者有限也,然天下之声皆具于吾耳之中,非可以闻不闻限也;目之所见者有限也,然天下之色,皆具于吾目之中,非可以见不见限也;心之所想有限也,然天下之理皆具于吾心之中,非可以想不想限也。…以有穷之说,而欲尽无穷之理,以有外之见,而欲测无外之心,难矣哉!

理本无穷,而人自穷之,心本无外,而人自外之…(东莱博议,卷十五,第2篇「晋文公梦与楚子搏」)

许盈宜艺术包.gif

国际首创的顶级雕绘艺术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务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广/经销商】

郑鸿文(书法家).jpg

官网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爱艺术 | 友情链接 |

郑鸿文 (CEO/书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寻: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2、人之胸中,大与天地并
人之胸中,何所不有?大与天地并,明与日月俱,峻与山岳齐,深与江海埒(东莱博议,卷二十五,第4篇「郑公子曼满欲为卿」)

3、以心御气
气听命于心者,圣贤也;心听命于气者,众人也。凡气之在人,逸则肆,劳则怠,乐则骄,忧则慑,生则盈,死者涸。气变则心为之变,有不能自觉焉。志者气之帅也,今心随气变,是志不能为气之帅,而气反为志之帅也。气反为志之帅,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气之为听,则心者气之役也。

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历山之耕,南风之琴,劳逸变于前,而舜之心未尝变也。羑里之囚,虞芮之朝,忧乐变于前,而文王之心未尝变也。避席之时,易箦之际,死生变于前,而曾子之心未尝变也…(东莱博议,卷五,第6篇「楚武王心荡」)

4、心累其言,心累其书
人苟心不在于善,凡所遇之事曲固曲也,直亦曲也;邪固邪也,正亦邪也。董仲舒、公孙弘同事武帝矣,仲舒治《春秋》,弘亦治《春秋》,世皆内仲舒而外弘何耶?刘向、谷永同事成帝矣,刘向奏諌疏,谷永亦奏諌疏,世皆右向而左永何耶?弘之《春秋》,人之所以羞道之者,心累其书也;永之諌疏,人之所以喜攻之者,心累其言也(东莱博议,卷二十五,第3篇「赤狄伐晋围怀」)

5、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
举天下之物,我之所独专而无待于外者,其心之于道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心苟待道,既已离于道矣;待道且不可,况欲待于外哉?

…本无所待而作,亦岂有待而止哉?有所慕而作者,外无慕则不作也;有所畏而止者,外无畏而不止也。曰作曰止,皆待于外而不出于我,则吾之为善既无本矣。无本之水,朝满夕除;无本之善,朝鋭夕堕,是乌可恃耶?

郑子华以世子而卖其国,齐桓公贪其利而将受之,从管仲之諌而止,世莫不诵管仲之言以为当。以吾观仲之言,何其不知本也!其言曰:「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圣德也。」仲不能以道格君心,使自为善,反待简册之毁誉以制之。噫!为善果待于外,使自古无史官,诸侯无史籍,将放意而不复为善耶?不导其君以心制物,而反以物制心,是以外而制内也。幸而桓公以好名之心,易好利之心,仅从管仲之諌。若桓公好利之心胜好名之心,则残编腐竹何足以制桓公耶?仲之说至是而穷矣。

…乃若圣人之心,万物皆备,尚不见有内,又安得有外耶?史,心史也,记,心记也,推而至于盘盂之铭,几杖之戒,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呜呼!此岂管仲所及哉?(东莱博议,卷十,第5篇「齐桓公辞郑太子华」)

(二)体察良心行事

6、体察良心及行事
张荆州之教人也,必使人体察良心,以圣贤语言而见之行事,因行事而复求圣贤之语言。(丽泽论说集录,门人所记杂说二,256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7、(附录)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荣海注:一日问俞法官「理与心何者为先?」,俞则以此则论语之说方为孔子之意。)

8、(附录)是非之心同作见证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理,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圣经•罗马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圣经•传道书)

9、(附录)迷与悟
苦从那里来的?从迷来的。乐从那里来的?从悟来的。(净空法师,净业三褔讲记,99页)

10、(附录)心、理、念、道
一心解悟,向一理之真如;一念回头,造一乘之妙道。转苦缘而成乐具;洒业恼而得清凉。(慈悲三昩水忏法)

(三)心与物

11、(附录)风俗之厚薄自乎人心之所向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曾国藩,原才)

(编者注)功利之极兼理、心

当今人心多以「经济利益」为向,从理学、心学之「极」走到另一「极」的功利学,此时,反而宜从「功利」之极,返回理、心。

12、(附录)人者,心之器
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系于社会之隆污,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孙文)

13、(附录)唯心、唯物兼容并蓄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斯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论,毛泽东选辑,第一卷,272页,1968年版,人民出版社)

(编者注)
1957年至1976年之间恰是「极左」的错误!可见「伟人」于实际面也会违反自己早期之理论或说一套做一套。邓小平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防左」。

(四)涵养

14、义之和处即是利
『利者,义之和也。』老苏之说,不合分利、义两涂。盖义之和处即是利也,苟有徒义、徒利之辨则非矣(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2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5、多识前言往行
多识前言往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后德可畜。不善畜,盖有玩物丧志者(《宋元学案》,卷五一东莱学案,P.1654,华世出版社版)

16、点检日用工夫
学者推求言句工夫常多,点检日用工夫常少,此等人极多(丽泽论说集录卷九,门人所记杂说一,第246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7、人之情厌常嗜怪
人之情厌常而嗜怪,骇正而从伪,此古今之通病也…天下之常道,惟恐人之不嗜,至于怪,则惟恐嗜之太深;天下之正理,惟恐人之不从,至于伪,则惟恐从之太过。巫觋之说,怪伪之尤者也。(东莱博议,卷十九,第4篇,「楚范 似谓成王子玉子西皆强死」)

18、不露锋芒
语有力而不露锋芒,善言也(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九,门人所记杂说一,25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9、名不可幸取
名不可以幸取也。天下之事,固有外似而中实不然者。幸其似而窃其名,非不可以欺一时,然他日即其似而求其真,则情见实吐,无不立败。名果可以幸取耶?幸虽在前,忧实在后,人见其似而信其真,幸之大者也;人见其似而责其真,忧之大者也。以一朝之幸,易终生之忧,智者其肯易之耶?焉之外强中干者,滥得骐骥之名,幸则幸矣,驰陵谷而责以骐骥之足,忧将若之何?士之色厉内荏者,滥得逄干之名,幸则幸矣,临刀锯而责以逄干之节,忧将若之何?是故求名易,保名难。受名之始,乃受责之始也!昔之君子,内未有其实,则避名如避谤,畏名如畏辱,方逡巡却走之不暇,况敢乘其似而邀其名乎?(东莱博议,卷十九,第5篇,「楚文无畏戮宋公仆」)

20、名大于实者,先荣后辱
天下之情,待之厚者责之厚,待之薄者责之薄。厚责难胜,谤之所集;薄贵易塞,誉之所归。是故名大于实者,先荣而后辱;实大于名者,先辱而后荣,非人情之多变也,失所期则怒,过所期则喜,喜怒之变,即荣辱之变也…(东莱博议,卷二十,第1篇,「秦伯使西乞术来聘」)

21、意在善,所遇皆养吾善
意在于善,凡所遇者,皆养吾善之物也;意在于恶,凡所遇者,皆养吾恶之物也,岂必遇赵盾之设谋,然后能养其恶哉?一雨露也,一寒暑也,梧槚得之以养其柯条,荆棘得之以养其芒刺,造物者曷尝有心厚梧槚之材,而稔荆棘之毒欤?咸其自养,而未有养之者也…(东莱博议,卷二十四,第4篇,「晋赵盾侵郱」)

22、逆观顺至,覆觞于剧饮之际
物以顺至者,必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楯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畋游,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天!顺之生祸也。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矣。至于拔足纷华,寓目昭旷,彼以顺至,我以逆观,停筯于大嚼之时,覆觞于剧饮之际,惟天下之至明者能之。(东莱博议,卷二十四,第4篇,「晋赵盾侵郑」)

23、随卦:「随人」,便分善恶
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随,便分善恶…,是为善为恶,为正为邪,皆在举步间,不可泛有所随…(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23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24、谦卦
《易》六十四卦皆有凶,惟《谦》卦六爻无凶,以能谦故也。大凡学者要看《谦》卦,当味伊川两句『达理则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此两句乃入谦道之门。盖天命所在,自有定分,初无一毫加损。君子达其理,则知求胜者徒然耳。要之,初无增损于其间也。人惟中无所有,则必夸人以为有。譬如贫贱者,恐人轻其贫贱,必外以富有自夸,无文学者,恐人轻其文学,必外以辞自衒。实有者却不如此(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18、19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25、谐俗以自便,谈空以为高,是病痛
谐俗以自便,有此病痛者滔滔皆是。谈空以为高,眼前却多不见。盖异教桀黠者皆尽,而士人多堕在苟且委靡,显有能自开户牖者。今所患者,吾道之未明,而异端则未必如向时之炽然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第43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26、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万物无不自天地而生者,『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故曰『万物父母』也。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一元之气覆冒,初无厚薄,得之全者为人,得之偏者为万物也。(增修东莱书说卷十四,泰誓上第一、周书,吕祖谦全集,第三册,第一九七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27、开其善心,善与恶隔墙耳
左原为邵学生,犯法见斥,郭林宗遇诸路,设酒殽以慰之,谓曰:「…颜回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林宗此言极得中。寻常人见人见斥,必以桀、跖视之,林宗提起…颜回以告之,所以开其善心。其实亦非过誉之,盖善与恶隔墙耳…(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八,225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

28、(附录)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9、(附录)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30、见性觉经烦
‧闻香知梦醒,见性觉经烦
‧佛书性理,迭床架屋,至数十万言,不若论语、大学数章之有味(袁枚,隋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