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践履
7、践履其用最切,践履工夫须于至难至危之处
学者践履,其用最切。孔子《彖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天下之至危者,莫如履虎尾。今则履虎尾而无咥噬之患,自此以往,何所不可?所谓履者,凡践履之道皆在焉。圣人系之以辞,独举最危者言之,何也?大抵学者践履工夫,须于至难至危之处自试验,过得此处,方始无往不利。若舍至难至危,其它践履不足道也。(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14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8、践履多于发用
静多于动,践履多于发用,涵养多于讲说,读经多于读史,工夫如此,然后可久可大(《与叶正则》,《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70,华世出版社)
9、践履所至,充实辉光
成汤之道,在于猷也。微子之贤,在于『践修厥猷』也。人惟工夫不实,践履不至,故与道不相关。微子能践而修之,所以旧有令闻。微子之闻,非自外求,反求诸身。践履所至,充实辉光,自然彰闻,其来旧矣。『恪慎克孝,肃恭神人』,即践履之实也。克孝者,人皆知孝,然不过于口体,不可谓之克;克谓果能尽其道如曾子、闵子克于孝也。『肃恭神人』者,敬心常存,不以幽显二其心。以此心事神,以此心接人,岂有幽显之异(增订东莱书说卷十九,吕祖谦全集,第三册,第26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10、校量义理与践履
前见友朋每校量义理而于践履处少点检,故发『裒多益寡』之论(《与朱侍讲(元晦)》,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
11、(附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心搞建设
…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唱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胡说共产主义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页)
(编者注)
此文发表于1982年9月18日,是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谈话的一部分。至2010年,大陆在「一心搞建设」28年之下,经济快速发展,税收年年以百分之二、三十之速度成长,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富人群体大增,成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之高成长地区,确实成果非凡。反之,北朝鲜之金日成家族并未听进陪同访问之邓小平之言论,28年未改朝鲜政策,不管人民穷困,粮食不足,还在2010年12月对南韩「开炮」,令人感叹!而台湾自1990年起陷入「统、独」的「文化大革命」,未能「一心搞建设」,弄得20年来国民所得基本上没有什么成长,穷人日多,亦令人感叹!同是台湾大学毕业的李登辉、连战、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吴敦义…何不「大和解」,一心搞建设,提高穷人之所得?
12、做事须是着实做
做事须是着实做,暴戾者必用力于和顺,鄙吝者必用力于宽裕,而后可以言学。(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255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三) 致知力行
13、致知力行,本交相发
致知、力行,本交相发。学者若有实心,则讲贯玩索,固为进德之要。亦有一等后生,推求言语工夫常多,点检日用工夫常少,虽便略见髣髴,然终非实有诸己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训诱之际,愿常存此意。非谓但使之力行而以致知为缓,但示之者当有序。夫子亦有「可以语上」、「不可以语上」之别。(《与朱侍讲》,《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66,华世出版社版)
14、知不至,行必不力
学问以致知为本,知不至,则行必不力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与学者及诸弟》,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0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15、致知、力行不是两事
致知、力行不是两事,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镜所以镜明(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26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6、深体力行
切要工夫,莫如就实。深体力行,乃知此二字甚难而有味(《与乔德瞻》,《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72,华世出版社版)
17、致知见不可偏,力行进当有序
论致知则见不可偏,论力行则进当有序。并味此两言,则无笼统零碎之痛(《与刑邦用》,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72,华世出版社版)
18、坐谈从容,临事迫切
坐谈常觉从容,临事常觉迫切,乃知学问无穷,当益思所未至(《与戴在伯》,《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72,华世出版社)
19、日用间实下工夫
然为学,要须日用间实下工夫乃得力(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与学者及诸弟》,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0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20、知犹识路,行犹进步
知犹识路,行犹进步。若谓但知便可,则释氏「一超直入如来地」之语也(《与学者及诸弟》,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73,华世出版社版;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07页)
21、勿耻涉农商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结余,得一阶半级,便谓为足,安能自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少仪外传上,第15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
(四) 功有适成,事有偶济
22、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
黄梨洲:『止斋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同甫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晦庵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仆区不远』盖二家之说皆未得当,然止斋之意毕竟主张龙川一边过多。夫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不知三代以上之事功,与汉唐之事功,迥不相同…」(《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黄梨洲案语)
(编者注)
近世工商社会,多重功利,工商业(含科技业)
之利吸引农民,纷纷流动进入城市就业。企业家养民之功业甚巨,为农业时代所无。惟天下多变,景气亦无一定之理,成长之终不进而止矣,如之何?且若功利至于极,亦有所弊,学子当思朱子、吕祖谦无功利,一生著书立说,综罗百代,影响后世千年,卒见其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