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的源代码
←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刚才请求的操作只对以下1个用户组开放:
用户
。
该页面已被保护以防止编辑和其他操作。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b><font size="4" color="#0000FF">第四章 心•涵养</font></b> <br><br> (编者注) <br> 天下事,虽依理而已,但「理一分殊」(如原、被告都要求法官「公平」判他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双方说破了一堆理,甚至各有各的理,但是,回到本源,也可能只是「心」怎么想而已!心一改,诸理即现。<br><br> 吕祖谦同朱熹、张栻一样是理学大家,但也不排斥「心学」,泛观广接各家说法,不私一说,是其特色。特辑其关于心学之言论。<br><br> 运用在法学上,心即「自由心证」,虽自由心证非绝对自由,须依据法律、法理、事理、证据、判例、学说、证言,但这些浩瀚依据,最终敌不过法官之自由心证。<br><br> 运用在政治上,很多政论节目及名嘴说了一大堆理,其本源或只是「蓝心」或「绿心」而已!<br><br> 李鸿禧「法学博士」未曾说过马英九「法学博士」一句好话,岂是法学、法理毫无共识?噫!只是心想不同耳!<br><br> ==(一)理在吾心中== 1、天下之理皆具吾心中<br> 万物皆备于我,万理皆备于心,岂以想而有,岂以不想而无哉!耳之所闻者有限也,然天下之声皆具于吾耳之中,非可以闻不闻限也;目之所见者有限也,然天下之色,皆具于吾目之中,非可以见不见限也;心之所想有限也,然天下之理皆具于吾心之中,非可以想不想限也。…以有穷之说,而欲尽无穷之理,以有外之见,而欲测无外之心,难矣哉!<br><br> 理本无穷,而人自穷之,心本无外,而人自外之…(东莱博议,卷十五,第2篇「晋文公梦与楚子搏」)<br><br>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下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2、人之胸中,大与天地并<br> 人之胸中,何所不有?大与天地并,明与日月俱,峻与山岳齐,深与江海埒(东莱博议,卷二十五,第4篇「郑公子曼满欲为卿」)<br><br> 3、以心御气<br> 气听命于心者,圣贤也;心听命于气者,众人也。凡气之在人,逸则肆,劳则怠,乐则骄,忧则慑,生则盈,死者涸。气变则心为之变,有不能自觉焉。志者气之帅也,今心随气变,是志不能为气之帅,而气反为志之帅也。气反为志之帅,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气之为听,则心者气之役也。<br><br> 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历山之耕,南风之琴,劳逸变于前,而舜之心未尝变也。羑里之囚,虞芮之朝,忧乐变于前,而文王之心未尝变也。避席之时,易箦之际,死生变于前,而曾子之心未尝变也…(东莱博议,卷五,第6篇「楚武王心荡」)<br><br> 4、心累其言,心累其书<br> 人苟心不在于善,凡所遇之事曲固曲也,直亦曲也;邪固邪也,正亦邪也。董仲舒、公孙弘同事武帝矣,仲舒治《春秋》,弘亦治《春秋》,世皆内仲舒而外弘何耶?刘向、谷永同事成帝矣,刘向奏諌疏,谷永亦奏諌疏,世皆右向而左永何耶?弘之《春秋》,人之所以羞道之者,心累其书也;永之諌疏,人之所以喜攻之者,心累其言也(东莱博议,卷二十五,第3篇「赤狄伐晋围怀」)<br><br> 5、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br> 举天下之物,我之所独专而无待于外者,其心之于道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心苟待道,既已离于道矣;待道且不可,况欲待于外哉?<br><br> …本无所待而作,亦岂有待而止哉?有所慕而作者,外无慕则不作也;有所畏而止者,外无畏而不止也。曰作曰止,皆待于外而不出于我,则吾之为善既无本矣。无本之水,朝满夕除;无本之善,朝鋭夕堕,是乌可恃耶?<br><br> 郑子华以世子而卖其国,齐桓公贪其利而将受之,从管仲之諌而止,世莫不诵管仲之言以为当。以吾观仲之言,何其不知本也!其言曰:「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圣德也。」仲不能以道格君心,使自为善,反待简册之毁誉以制之。噫!为善果待于外,使自古无史官,诸侯无史籍,将放意而不复为善耶?不导其君以心制物,而反以物制心,是以外而制内也。幸而桓公以好名之心,易好利之心,仅从管仲之諌。若桓公好利之心胜好名之心,则残编腐竹何足以制桓公耶?仲之说至是而穷矣。<br><br> …乃若圣人之心,万物皆备,尚不见有内,又安得有外耶?史,心史也,记,心记也,推而至于盘盂之铭,几杖之戒,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呜呼!此岂管仲所及哉?(东莱博议,卷十,第5篇「齐桓公辞郑太子华」)<br><br> ==(二)体察良心行事== 6、体察良心及行事<br> 张荆州之教人也,必使人体察良心,以圣贤语言而见之行事,因行事而复求圣贤之语言。(丽泽论说集录,门人所记杂说二,256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7、(附录)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r>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br> (荣海注:一日问俞法官「理与心何者为先?」,俞则以此则论语之说方为孔子之意。)<br><br> 8、(附录)是非之心同作见证<br>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理,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圣经•罗马书)<br><br>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圣经•传道书)<br><br> 9、(附录)迷与悟<br> 苦从那里来的?从迷来的。乐从那里来的?从悟来的。(净空法师,净业三褔讲记,99页)<br><br> 10、(附录)心、理、念、道<br> 一心解悟,向一理之真如;一念回头,造一乘之妙道。转苦缘而成乐具;洒业恼而得清凉。(慈悲三昩水忏法)<br><br> ==(三)心与物== 11、(附录)风俗之厚薄自乎人心之所向<br>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曾国藩,原才)<br><br> (编者注)功利之极兼理、心<br><br> 当今人心多以「经济利益」为向,从理学、心学之「极」走到另一「极」的功利学,此时,反而宜从「功利」之极,返回理、心。<br><br> 12、(附录)人者,心之器<br> 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系于社会之隆污,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孙文)<br><br> 13、(附录)唯心、唯物兼容并蓄<br>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斯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论,毛泽东选辑,第一卷,272页,1968年版,人民出版社)<br><br> (编者注)<br> 1957年至1976年之间恰是「极左」的错误!可见「伟人」于实际面也会违反自己早期之理论或说一套做一套。邓小平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防左」。<br><br> ==(四)涵养== 14、义之和处即是利<br> 『利者,义之和也。』老苏之说,不合分利、义两涂。盖义之和处即是利也,苟有徒义、徒利之辨则非矣(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2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15、多识前言往行<br> 多识前言往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后德可畜。不善畜,盖有玩物丧志者(《宋元学案》,卷五一东莱学案,P.1654,华世出版社版)<br><br> 16、点检日用工夫<br> 学者推求言句工夫常多,点检日用工夫常少,此等人极多(丽泽论说集录卷九,门人所记杂说一,第246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17、人之情厌常嗜怪<br> 人之情厌常而嗜怪,骇正而从伪,此古今之通病也…天下之常道,惟恐人之不嗜,至于怪,则惟恐嗜之太深;天下之正理,惟恐人之不从,至于伪,则惟恐从之太过。巫觋之说,怪伪之尤者也。(东莱博议,卷十九,第4篇,「楚范 似谓成王子玉子西皆强死」)<br><br> 18、不露锋芒<br> 语有力而不露锋芒,善言也(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九,门人所记杂说一,25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19、名不可幸取<br> 名不可以幸取也。天下之事,固有外似而中实不然者。幸其似而窃其名,非不可以欺一时,然他日即其似而求其真,则情见实吐,无不立败。名果可以幸取耶?幸虽在前,忧实在后,人见其似而信其真,幸之大者也;人见其似而责其真,忧之大者也。以一朝之幸,易终生之忧,智者其肯易之耶?焉之外强中干者,滥得骐骥之名,幸则幸矣,驰陵谷而责以骐骥之足,忧将若之何?士之色厉内荏者,滥得逄干之名,幸则幸矣,临刀锯而责以逄干之节,忧将若之何?是故求名易,保名难。受名之始,乃受责之始也!昔之君子,内未有其实,则避名如避谤,畏名如畏辱,方逡巡却走之不暇,况敢乘其似而邀其名乎?(东莱博议,卷十九,第5篇,「楚文无畏戮宋公仆」)<br><br> 20、名大于实者,先荣后辱<br> 天下之情,待之厚者责之厚,待之薄者责之薄。厚责难胜,谤之所集;薄贵易塞,誉之所归。是故名大于实者,先荣而后辱;实大于名者,先辱而后荣,非人情之多变也,失所期则怒,过所期则喜,喜怒之变,即荣辱之变也…(东莱博议,卷二十,第1篇,「秦伯使西乞术来聘」)<br><br> 21、意在善,所遇皆养吾善<br> 意在于善,凡所遇者,皆养吾善之物也;意在于恶,凡所遇者,皆养吾恶之物也,岂必遇赵盾之设谋,然后能养其恶哉?一雨露也,一寒暑也,梧槚得之以养其柯条,荆棘得之以养其芒刺,造物者曷尝有心厚梧槚之材,而稔荆棘之毒欤?咸其自养,而未有养之者也…(东莱博议,卷二十四,第4篇,「晋赵盾侵郱」)<br><br> 22、逆观顺至,覆觞于剧饮之际<br> 物以顺至者,必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楯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畋游,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天!顺之生祸也。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矣。至于拔足纷华,寓目昭旷,彼以顺至,我以逆观,停筯于大嚼之时,覆觞于剧饮之际,惟天下之至明者能之。(东莱博议,卷二十四,第4篇,「晋赵盾侵郑」)<br><br> 23、随卦:「随人」,便分善恶<br> 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随,便分善恶…,是为善为恶,为正为邪,皆在举步间,不可泛有所随…(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23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24、谦卦<br> 《易》六十四卦皆有凶,惟《谦》卦六爻无凶,以能谦故也。大凡学者要看《谦》卦,当味伊川两句『达理则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此两句乃入谦道之门。盖天命所在,自有定分,初无一毫加损。君子达其理,则知求胜者徒然耳。要之,初无增损于其间也。人惟中无所有,则必夸人以为有。譬如贫贱者,恐人轻其贫贱,必外以富有自夸,无文学者,恐人轻其文学,必外以辞自衒。实有者却不如此(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18、19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25、谐俗以自便,谈空以为高,是病痛<br> 谐俗以自便,有此病痛者滔滔皆是。谈空以为高,眼前却多不见。盖异教桀黠者皆尽,而士人多堕在苟且委靡,显有能自开户牖者。今所患者,吾道之未明,而异端则未必如向时之炽然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八,《与朱侍讲(元晦)》,第43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26、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br> 万物无不自天地而生者,『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故曰『万物父母』也。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一元之气覆冒,初无厚薄,得之全者为人,得之偏者为万物也。(增修东莱书说卷十四,泰誓上第一、周书,吕祖谦全集,第三册,第一九七页,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27、开其善心,善与恶隔墙耳<br> 左原为邵学生,犯法见斥,郭林宗遇诸路,设酒殽以慰之,谓曰:「…颜回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林宗此言极得中。寻常人见人见斥,必以桀、跖视之,林宗提起…颜回以告之,所以开其善心。其实亦非过誉之,盖善与恶隔墙耳…(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八,225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br><br> 28、(附录)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br>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br><br> 29、(附录)不得于心,勿求于气<br>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br><br> <font color="#FF0000"> 30、见性觉经烦<br> ‧闻香知梦醒,见性觉经烦<br> ‧佛书性理,迭床架屋,至数十万言,不若论语、大学数章之有味(袁枚,隋园诗话)<br> </font> |}
模板:Column1a0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Uneedadv专栏广告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下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模板: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
查看源代码
)(保护)
返回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操作
查看历史
搜索
导航
※ 专栏 简体版首页
》 特别企划
》 刊登广告
》 客户相关实迹
UneedADV 频道
※ U-首页
※ U-商情百科
※ U- I 艺术
※ U-古诗文
商情百科 专栏语系
※ 专栏 简体版
※ 專欄 正體版
※ Column English
※ コラム 日本語
商情百科 专栏
※ 吕荣海律师执业30年代表案例(三.4)
※ 台湾建筑大师李重耀
※ 专访 用酒看人生的儒商王致远
※ 极品冰滴咖啡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 公司创新型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三)
※ 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四)
※ 专栏:艺术跨界精品
※ 大陆人民来台投资之相关法律规定
国际商情 其它信息
※ 国际商情 全球营销
※ 雕绘名家 许盈宜
※ 友情连接
国际商情 探索
※ 周公解梦境
※ 紫微斗数
郑鸿文(CEO/书法家)
※ 中文
※ 日語
※ English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