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七)”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UneedADV 专栏 - 国际商情、世界文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b><font size="4" col...”为内容创建页面)
 
 
(相同用户的一个中间修订版本未显示)
第6行: 第6行:
 
编者从事律师工作30年,惊觉吕祖谦关于讼、听讼、法的言论,仍有用于今日,并能解明法之用及其不足。其所编苏洵「选官略始,精于终,使贤者易进,不肖者易退」一文,可用于主张「放宽司法官考试录取名额,但要建立法官退场机制」。又,「官箴」应作为法官、总统之誓言,建立司法形象,甚至总统形象,甚切用于今日。<br><br>
 
编者从事律师工作30年,惊觉吕祖谦关于讼、听讼、法的言论,仍有用于今日,并能解明法之用及其不足。其所编苏洵「选官略始,精于终,使贤者易进,不肖者易退」一文,可用于主张「放宽司法官考试录取名额,但要建立法官退场机制」。又,「官箴」应作为法官、总统之誓言,建立司法形象,甚至总统形象,甚切用于今日。<br><br>
  
(一) 讼<br>
+
==(一) 讼==
 
1、讼当以诚实为先<br>
 
1、讼当以诚实为先<br>
 
凡讼之为道,当以诚实为先。诚实则『利见大人』,事不实则不利见大人,而利见昏迷之人矣。虽诚实而『不利涉大川』,恃其实而讼,则讼极而陷溺其身矣(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1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凡讼之为道,当以诚实为先。诚实则『利见大人』,事不实则不利见大人,而利见昏迷之人矣。虽诚实而『不利涉大川』,恃其实而讼,则讼极而陷溺其身矣(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1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第16行: 第16行:
 
众人之言讼,以胜为吉。《易》之言讼,以中为吉,不中,则虽胜亦凶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二,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2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众人之言讼,以胜为吉。《易》之言讼,以中为吉,不中,则虽胜亦凶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二,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2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二) 听讼 <br> 
+
==(二) 听讼 ==
 
4、听讼不可心先有主<br>
 
4、听讼不可心先有主<br>
 
凡听讼,不可心先有主,凡以此心而听讼,必有所蔽,若平心先看,使不偏于一曲,直自见。(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6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凡听讼,不可心先有主,凡以此心而听讼,必有所蔽,若平心先看,使不偏于一曲,直自见。(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6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br><br>
第43行: 第43行:
 
…修不幸,四岁而孤…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欧阳修,泷冈阡表)<br><br>
 
…修不幸,四岁而孤…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欧阳修,泷冈阡表)<br><br>
  
(三)法<br>
+
==(三) 法==
 
12、法立能守,德可久,业可大<br>
 
12、法立能守,德可久,业可大<br>
 
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侫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出自张载《正蒙•有司》,引自《近思录》卷八,24)<br><br>
 
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侫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出自张载《正蒙•有司》,引自《近思录》卷八,24)<br><br>
第84行: 第84行:
 
(编者注)在终身职的保障下,台湾的司法官欠缺退场机制,少数「怪咖」法官持续乱骂当事人、不结案,司法院莫之奈何。真应看看苏洵此文,使「不肖者易退」!<br><br>
 
(编者注)在终身职的保障下,台湾的司法官欠缺退场机制,少数「怪咖」法官持续乱骂当事人、不结案,司法院莫之奈何。真应看看苏洵此文,使「不肖者易退」!<br><br>
  
(四) 官箴<br>
+
==(四) 官箴==
 
25、官箴<br>
 
25、官箴<br>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保。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也。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吕本中「官箴」,引自「少仪外传,P.4」,吕祖谦全集,第二册)<br><br>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保。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也。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吕本中「官箴」,引自「少仪外传,P.4」,吕祖谦全集,第二册)<br><br>

2016年3月14日 (一) 03:39的最后版本

<< 返回 专栏首页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图像
吕祖谦.jpg
大纲
序 章 宇宙观、人生观
第一章 理学之吕学,君子以朋友讲习
第二章 鹅湖会精神:以广大为心,公平观理,求同存异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养
第五章 功、用及践履
第六章 文学与载道
第七章 讼、法、官箴

待续.....

编着
吕荣海 律师

第七章 讼、法、官箴

(编者注)
编者从事律师工作30年,惊觉吕祖谦关于讼、听讼、法的言论,仍有用于今日,并能解明法之用及其不足。其所编苏洵「选官略始,精于终,使贤者易进,不肖者易退」一文,可用于主张「放宽司法官考试录取名额,但要建立法官退场机制」。又,「官箴」应作为法官、总统之誓言,建立司法形象,甚至总统形象,甚切用于今日。

(一) 讼

1、讼当以诚实为先
凡讼之为道,当以诚实为先。诚实则『利见大人』,事不实则不利见大人,而利见昏迷之人矣。虽诚实而『不利涉大川』,恃其实而讼,则讼极而陷溺其身矣(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一,门人集录易说上,第1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2、绝讼端于事之始
伊川先生曰:君子观天水违行之象,知人情有争讼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无由生矣。谋始之义广矣,若慎交结,明契券之类是也。(出自《程氏易传》,引自《近思录》,卷一0,5)

3、讼以中为吉
众人之言讼,以胜为吉。《易》之言讼,以中为吉,不中,则虽胜亦凶也。(东莱吕太史别集卷第十二,吕祖谦全集,第一册,52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二) 听讼

4、听讼不可心先有主
凡听讼,不可心先有主,凡以此心而听讼,必有所蔽,若平心先看,使不偏于一曲,直自见。(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十,门人所记杂说二,第261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5、听讼出于律令之外折以人情
善听讼者,出于律令质剂之外,折以人情,一言而讼可息;善断礼者,出于诂训笺释之外,折以人情,一言而礼可明。人情者,讼之所由生,亦礼之所由来也。(吕祖谦,东莱博议,卷十七,第1篇「禘太庙跻僖公」)

6、两讼在庭,观言有术
言在此而观在此者,众人之观也;言在此而观在彼者,君子之观也。两讼在庭,甲操卷契,乙奉质剂,聱牙撑拒,健吏阁笔不能下。他日偶视故府之牍,适听道路之言,罅开节解,举无遁情。牍岂豫为此时设,言岂特为此事发哉?邈乎不相涉,而其证甚的;寥乎不相及,而其喻甚亲。吾知其说矣!无心之言其言真,无心之见其见定,是故观言有术,略其专而察其旁。坚白乎求之惠邓,清净乎求之老庄,刑名乎求之申韩,耕稼乎求之陈许,规规自局于简册之内而不敢骋,君子谓之儒(东莱博议,卷二十三,第1篇「齐人侵我西鄙」)

许盈宜艺术包.gif

国际首创的顶级雕绘艺术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务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广/经销商】

郑鸿文(书法家).jpg

官网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爱艺术 | 友情链接 |

郑鸿文 (CEO/书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寻: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7、于法度内处得其当
居今之时,不安今之法令,非义也。若论为治,不为则已,如复为之,须于今之法度内,处得其当,方为合义。若须改更而后为,则何义之有?(出自《程氏遗书》,引自《近思录》卷一0,41)

8、刑期无刑,刑以弼教
「『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以者,刑与教对立,出彼入此,出此入彼,左右辅翼,使迁于善也。『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期者立此意则至此地也。刑者刑也,无刑者教也。民协于中者或有所偏,而刑以纠之,则归于中,无非大为堤防,使民无入而不自得,如此者是汝之功,盛哉!舜非以禹力称皋陶,而姑言其功以塞禹之意也。唐、虞广大之象,于此可见。禹亦非文具之让也,禹、皋陶,一体之人,皋陶之德实可以当帝位,但当时有禹,故以天下授禹,然亦岂以禹掩皋陶之功哉!」(增修东莱书说卷三,大禹谟第三,吕祖谦全集,第三册,第58页)

9、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尚书)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皋陶复称舜之德罔愆,意极渊源,惟实用工之人知之。夫德至于罔愆,非盛德之至。刚健纯粹,质天地而不疑,关百圣而不惭,历万世而无弊者,何以至此!罔愆,即克艰广运之意也。皋陶独以『罔愆』二字该尽帝舜之德,非若后世泛言人君之德者曰聪明,曰仁智,就其德之名而称之也。『临下以闲』,曰『闲』者,当于临中求之,有统宗会元之意。『御众以宽』,曰『宽』者,当于御中求之,有天覆地载之意。自『闲』、『宽』而发,无非好生之德。盖好多事者必不能好生,好苛刻者必不能好生。惟以『闲』、『宽』为本,故罚弗及嗣,罪止其身,犹不得已,况其后乎!赏延于世,报功之意宁过于厚。人之或丽于罪,本于过者唯大必宥,本于故者虽小必刑。罪之疑则惟轻,功之疑则惟重。好生之德,随寓而着,而于刑故无小,尤足以深见圣人好生之心。何者?过慈则近于姑息,反所以害仁。观此一编,苟无『刑故无小』之言,好生之义不备。于『无小』之中,深见圣人之所以为好生。圣人见人之故于为恶者,知其终不可赦也,不俟其恶之大而后罪之,恶大则足以灭其身矣。自其小而刑之,所以戢其为恶之心,厚德深仁,无越于此。圣人以此之心,为此之德,浃洽渐渍于民心,而犹有有司之犯,则非唐、虞之民也。虽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较之汉宣帝总核信必,何舜朝名实之不定,功罪之多疑也?信必之效着,不过汉之宣帝,而罪功未免于有疑者,乃所以为舜也。宣帝之信必,爝火之光也。帝舜之疑,天地之宽也。学者当致思于此意。(增修东莱书说卷三,大禹谟第三,吕祖谦全集,第三册,第59页)

10、断狱哀衿勿喜
凡人之易感而难忘者,莫如窘辱怵迫之时。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亲刖子之足,此乃子报怨之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君子之治臣也,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脱君也。」盖人方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毛发之惠,视若丘山。子羔一有司耳,徒有哀衿之意,初无哀衿之实,其遇寇难,人犹且报之若是,况庄公君临一国,小大之狱必以情,及其遇冦,人之思报,岂子羔比耶!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昔居死地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余事耳,庄公之言,吾见其切而不见其迂也!(东莱博议,卷六,第4篇,「齐鲁战长勺」)

11、(附录)求其生而不得,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修不幸,四岁而孤…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欧阳修,泷冈阡表)

(三) 法

12、法立能守,德可久,业可大
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侫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出自张载《正蒙•有司》,引自《近思录》卷八,24)

13、法制弛,见民之真情
马之所以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臣之所以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衔辔败,然后见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见民之真情。困之不敢怨,虐之不叛者,劫于法制耳。大敌在前,抢攘骇惧,平日之所谓法制者,至是皆涣然而解散矣。法制既散,真情乃出,食马之恩,羊羹之怨,恩恩怨怨,各肆其情,以报其上,苟非暇豫之时,深感固结于法令之外,亦危矣哉(东莱博议,卷六,第4篇,「齐鲁战长勺」)

14、良法弊法
兴于治而废于乱,法之良者也;兴于乱而废于治,法之弊者也…吾见惠帝除挟书之律,然后知高帝之缓于儒术也;吾见文帝除诽谤之令,然后知高帝之缓于忠言也…幸而惠、文刊除其弊,使亦如高帝之不问,则终四百年之业,名汉实秦矣(东莱博议,卷二十四,第7篇,「晋成公为公族」)

15、法是人情物理所在
人之法便是人情物理所在,若会看得,仁义之气蔼然在其中(丽泽论说集录卷第九,门人所记杂说一,250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6、人情、法益、经旨
人情、法益、经旨,本是一理。岂有人情、法益皆安,反不合经旨者。勉之。(《与潘叔玠》,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P.1667,华世出版社版)

17、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实疏
高宗谓郝处俊曰:『朕尝以秦法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夫?』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逃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乡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焉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使各守法,必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观此,则知申、韩之害于后世不少。然申、韩之言且曰:『使人不忍欺,不若使人不敢欺。』不忍欺在人,不敢欺在我,所以立法用刑皆严峻。殊不知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丽泽论说集录卷第八,门人集录史说,233、234页;吕祖谦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18、律是八分书
介甫言「律是八分书。」是他见得。(出自《程氏遗书》,引自《近思录》卷三,14,吕祖谦全集第二册,以下同)

19、以类而推
问:「如何是近思?」曰:「以类而推。」(出自《程氏遗书》,引自《近思录》卷九,20)

20、(附录)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慎大览‧八曰察今)

21、(附录)人法并行不相胜,则天下安
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昔者天下未平而法不立,则人行其私意,仁者遂其仁,勇者致其勇,君子、小人莫不以其意从事,而不困于绳墨之间,故易以有功,而亦易以乱。及其治也,天下莫不趋于法,不敢用其私意,而惟法之知,故虽贤者所为,要以加法而止,不敢于法律之外有所措意。(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22、(附录)小人以无法为奸;以法为奸,以法为解
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小人借法以为解,…以法为奸(苏轼《策别课百官三》)

23、(附录)法之立,体其必至之情,宽以自生之路
法之立,体其必至之情,宽以自生之路,而后绳其踰分之私,则上有直色而下无心言。今也小官之俸不足供瓮飧,偶受常例而辄以贪法罢之,是小官终不可设也…(吕坤,呻吟语卷五,吕坤全集(中),第859页,中华书局)

24、选官略于始,精于终,使贤者易进,不肖者易退
…今者天下之官,自相府而至于一县之丞尉,其为数实不可胜计。然而大数以定,余吏溢于官籍。大臣建议减仕子,削进士。窃见古之制,略于始而精于终(吕祖谦注:发进主意),使贤者易进,而不肖者易犯。夫易犯故易退,夫何患官冗?今也艰之于其始,窃恐夫贤者之难进,与夫不肖者之无以异也…。(苏洵,上文丞相,引自《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卷之九,122页,吕祖谦全集,第十一册)
(编者注)在终身职的保障下,台湾的司法官欠缺退场机制,少数「怪咖」法官持续乱骂当事人、不结案,司法院莫之奈何。真应看看苏洵此文,使「不肖者易退」!

(四) 官箴

25、官箴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保。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也。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吕本中「官箴」,引自「少仪外传,P.4」,吕祖谦全集,第二册)

26、(附录) 聚讼盈庭,而中道自在
今古纷纷辨口,聚讼盈庭,积书充栋,皆起于世教之不明,而聪明才辨者各执意见以求胜。故争轻重者,至衡而息,争短长者至度而息,争多寡者至量而息,争是非者至圣人而息。中道者,圣人之权衡度量也。圣人往矣,而中道自在,安用是哓哓强口而逞辨以自是哉?嗟夫!难言之矣。(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59页,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