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一)”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UneedADV 专栏 - 国际商情、世界文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b><font size="4" col...”为内容创建页面)
(没有差异)

2014年3月29日 (六) 23:07的版本

<< 返回 专栏首页

专栏:吕祖谦的儒(理)学、法理学
图像
吕祖谦.jpg
大纲
序 章 宇宙观、人生观
第一章 理学之吕学,君子以朋友讲习
第二章 鹅湖会精神:以广大为心,公平观理,求同存异
第三章 理
第四章 心•涵养
第五章 功、用及践履
第六章 文学与载道
第七章 讼、法、官箴

待续.....

编着
吕荣海 律师

第一章 理学之吕学,君子以朋友讲习

(一) 理学之吕学

1、朱学、吕学、陆学
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谢山 同谷三先生书院记,《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53页,华世出版社版)

2、朱、陆、吕,鼎立为世师
东莱先生以理学辨朱、张,鼎立为世师,其精辞奥义,岂后学所能窥其万分之一。然尝观之,晦翁与先生同心者,先生辩诘之不少恕,象山与晦翁异论者,先生容下之不少忤。鹅湖之会,先生谓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易量;谓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其后象山祭先生文,亦自悔鹅湖之会集粗心浮气。然则先生忠厚之至,一时调娱其间,有功于斯道何如邪!若其讲学之要,尤有切于今日者,学者不可不亟自思也。盖理学虽历万世而无变,讲之者每随世变而辄易,要当常以孔子之说为已深,至濂溪则言太极,至横渠则言太虚,又尽发其秘,视子思、孟子之说为益深。一议论出,一士习变。至晦庵先生出,始会萃濂、洛之说,以上达洙泗之传,取本朝诸儒议论之切于后学者为近思录,然犹以「无极太极」、「阴阳造化」冠之编首,则亦以本朝之议论为本也。东莱先生干道四年规约,以孝弟忠信为本,明年规约,以明理躬行为本。至其题近思录卷首,则谓「阴阳性命,特使之知所向。讲学具有科级,若躐等陵节,流于空虚,岂所谓『近思』?」呜呼,学者可以观矣!(黄东发 日钞,《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79页,华世出版社版)

许盈宜艺术包.gif

国际首创的顶级雕绘艺术

20141225C01.gif

增加「商务力」的好方法

商情百科20150702.gif

商情百科【品牌推广/经销商】

郑鸿文(书法家).jpg

官网 | Instagram | FB

Uneedadv | 商情百科 | 爱艺术 | 友情链接 |

郑鸿文 (CEO/书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寻: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3、朱、张、吕三贤,同德同业
朱、张、吕三贤,同德同业,未易轩轾。张、吕早卒,未见其止,故集大成者归朱耳…(全祖望案语,《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78页,华世出版社版)

4、东莱平心易气,宰相之量
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惜其早卒,晦翁遂日与人苦争,并诋及婺学。而宋史之陋,遂抑之于儒林。然后世之君子终不以为然也。(全祖望案语,《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序录, 1652页,华世出版社版)

5、胸有云梦之富
呜呼伯恭!有蓍龟之智而处之若愚,有河汉之辩而守之若讷。胸有云梦之富而不以自多,辞有黼黻之华而不易其出…(朱文公(熹)语,《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76页,华世出版社版)

6、兼揔众说,未敢有轻议前人之心,可谓敦厚之教
朱熹:今观吕氏《家塾》之书,兼揔众说,巨细不遗,挈领提纲,首尾该贯,既足以息夫同异之争,而其述作之体,则虽融合通彻,浑然若出于一家之言,而一字之训,一事之义,亦未尝不谨。其说之所自,及其断以己意,虽或超然出前人意虑之表,而谦让推托,未尝敢有轻议前人之心也。呜呼!如伯恭父者,真可谓有意乎温柔敦厚之教矣…。(朱熹,吕氏家塾读诗记序,引自吕祖谦全集,第四册,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编者注)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思想影宋、元、明、清及东亚一千年,非朱即陆。至清末始完全被西学打垮,而流于西学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非资即社,此莫非「人之情厌常有嗜怪」,或处危急而须用极端猛药,然「极」过仍须回到「常」,为中庸之道。

吕祖谦哲学之特色是「不私一说」,集理学、心学及功用之学之优点,并与各派之精英,俱成学友,既互相鼓励,又互相劝戒可能之缺点,并招集鹅湖会,论辩朱、陆双方观点,求同存异,企定其所适从,在思想史上传为佳话。此章特辑其代表性学友朱、陆、张、陈、叶之思想精华及其警戒,以彰孔子所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需要益友。

(二)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7、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易经第58卦(兑卦):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易经《彖传》)

8、朋友取益多,乐得朋友来
…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出自张载《性理拾遗》,引自《近思录》卷五,37)

9、(附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三)朱熹

10、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祖望谨案: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然善读朱子之书者,正当徧求诸宗,以收去短集长之益,若墨守而屏弃一切焉,则非朱子之学也。(《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1495页,华世出版社版)

11、理与天地、人物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录)

12、天理与人欲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朱子语录)

13、涵养、致知、力行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不涵养则无主宰,既涵养又须致知,既致知又须力行。亦须一时并了,非语今日涵养,明日致知,后日力行也(朱子语录)

14、一个身如何兼得许多,主一上做工夫
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一日,忽思之曰:「且慢,我只一个浑身,如何兼得许多。」自此逐时去了。学者须是主一上做工夫,若无主一工夫,则所请底义理,无安着处,都不是自家物事。工夫到时,镵主一便觉意思好,卓然精明。不然,便散漫消索了没意思。(朱子语录)

15、理一分殊
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以其理一,故推己可以及人。以其分殊,故立爱必自亲始。(朱熹《孟子或问》梁惠王第一上)

16、人为万物之灵,心也
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然心之为体,不可以闻见得,不可以思虑得,谓之有物则不得于言,谓之无物则日用之间无适而非是也…(《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翁学案下,1557页,华世出版社版)

17、常人之学,多是偏于一理,主于一说,故不见四旁,以起争辩。圣人则中正和平,无所偏倚。

18、圣门日用工夫,甚觉浅近。然推之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贯,及其充广,可与天地同其广大。故为圣、为贤,位天地,育万物,只此一理而已。

19、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分明自作两脚说,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20、源头活水(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陆九渊

21、「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22、「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2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24、「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以上见陆九渊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版,第483页)

25、朱元晦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践履多不及之。」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谓道问学?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中华书局版,第400页)

26、「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陆九渊集卷二十五,诗,中华书局版,第301页)

27、断讼是本心
四明杨仲敬(简)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及反富阳,三月二十一日,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先生总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曰:「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故敬仲每云:「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中华书局版,487~488页)

(编者注)
现代法官常在诸多证据、法理、事理堆中「自由心证」,自由心证亦为「本心」,是正或非正,岂可不自重哉?如为是,则每案皆如圣人功德事。


28、此必江西陆子静之文
干道八年壬辰,先生三十四岁。春试南宫…吕伯恭祖谦为考官。读先生易卷…又读天地之性人为贵论…伯恭曰:「此卷超绝有学问者,必是江西陆子静之文,此人断不可失也。」又并嘱考官赵汝愚子直,二公亦嘉其文,遂中选。他日伯恭会先生曰:「未尝欵承足下之教,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陆子静也。」(陆九渊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版,486页)

29、六经皆注我
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韩退之是倒做,盖欲因学文而学道。欧公极似韩,其聪明皆过人,然不合初头俗了。或问如何俗了?曰:「符读书城南三上宰相书是已。」至二程方不俗,然聪明却有所不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中华书局版,399页)

30、义理在人心,反而思之则得
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彼其受蔽于物而至于悖理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拾遗,中华书局版,378页)

31、不可专恃法度,须踏实格物穷理
读介甫书,见其凡事归之法度,此是介甫败坏天下处。尧舜三代虽有法度,亦何尝专恃此。…或问:「介甫比商鞅如何?」先生云:「商鞅是脚踏实地,他亦不问王霸,只要事成,却是先定规模。介甫慕尧舜三代之名,不曾踏得实处,故所成就者,王不王,霸不霸。本原皆因不能格物,模索形似,便以为尧舜三代如此而已。所以学者先要穷理。」(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中华书局版,441、442页)

32、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岂足以法尧舜
裕陵(编者注:宋神宗)之得公(注:王安石),问唐太宗何如主?公对曰:「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太宗所知不远,所为未尽合法度。」…惜哉!公之学不足以遂斯志…勉其君以法尧舜,是也,而谓每事当以为法,此岂足以法尧舜者乎?谓太宗不足法,可也,而谓其所为未尽合法度,此岂足以度越太宗者乎…(荆国王文公祠堂记,陆九渊集卷十九,中华书局版,231、232页)

33、《与吕伯恭》,劝吕改过
…窃惟执事聪明笃厚,人人自以为不及,乐教导人,乐成人之美,近世鲜见。如某疏愚,所闻于朋友间,乃辱知为最深。苟有所怀,义不容默。…,执事之所为标的者,宜不在此。执事天资之美,学问之广,此事之不安于心,未契于理,要不待烦说博引而后喻。窃闻凡在交游者,皆不为执事安,谅执事之心亦不自安也。夫苟不安,何惮而不幡然改之乎?于此而改,其所以感发诸生,亦不细矣。舜闻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君子之过,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伏愿不惮改过,以全纯孝之心。不胜至愿。(《与吕伯恭》,陆九渊集,卷五,中华书局版,第61页)
附录: 王阳明「心学」

34、心即理
世人分心与理为二事,故便有许多病痛…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与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35、致良知
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去,良知便粗了。(传习录》下)

(五)张栻

36、著书与讲说不同,止当就本文发明,使其玩索,引申太尽,则味薄而观者不甚得力。若与学者讲说,详为指示可也。(吕祖谦《与张荆州》,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华世出版社版,1663页)

37、平时徒恃资质,工夫悠悠,殊不精切。于要处或鲁莾领略,于凝滞处或遮覆藏,为学不进,咎实由此。大概以收敛操存、公平体察为主。(吕祖谦《与张荆州》,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华世出版社版,1662页)

38、从前病痛,良以嗜欲粗薄,故却欠克治经历之功;思虑稍少,故却欠操存澄定之力。积蓄未厚而发用大遽,涵泳不足而谈说有余。(吕祖谦《与张荆州》,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华世出版社版,1663页)

39、理义固须玩索,然求之过当,反害于心。涵泳栽培,日以深厚,则玩索处自然有力。(张栻《与吕子约》,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华世出版社版,1629页)

40、宗羲案:…朱子生平相与切磋得力者,东莱、象山、南轩数人而已。东莱则言其杂,象山则言其禅,惟于南轩,为所佩服,一则曰:『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日久,反复开益为多。』一则曰:『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表。近读其语,不觉胸中洒然,诚可叹服。』然南轩与朱子反复辩难,亦焉取斯哉!第南轩早知持养是本,省察所以成其养,故力省而功倍。然朱子缺却平日一段涵养工夫,至晚年而后悟也。(黄宗羲案语,《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华世出版社版,1635页)

(六)陈亮、叶适

41、「辛卯、任辰之间(注:干道七、八年,1171~1172),始退而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王霸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察而知也。始悟今世言儒者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陈亮集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2、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以阜蕃而道何以常存乎! 故亮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诸儒之论,为曹孟德以下诸人设可也,以断汉唐,岂不冤哉!高祖、太宗岂能心服于冥冥乎?天地鬼神亦不肯受此架漏! (《陈亮集》卷28《又甲辰释书(与朱元晦)》)

43、亮平生不曾会与人讲论,独与伯恭于空闲时喜相往复,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语之尽。伯恭既死,此事尽废。(《陈亮集》卷22《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 44、干道间,东莱吕伯恭、新安朱元晦及荆州(注:张栻) 鼎立,为一世学者宗师,亮亦获承教于诸公后,相与上下其论。今新安巍然独存,亦缔晚岁之好…(《陈亮集》卷29《与张定叟侍郎》)

45、『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水心习学记言,见《宋元学案》卷五十四、五十五水心(叶适)学案)

(七)事功学之警戒

46、 「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莾抡魁」(《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陈亮)学案,全祖望案语》)

47、黄梨洲:『止斋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同甫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晦庵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仆区不远』盖二家之说皆未得当,然止斋之意毕竟主张龙川一边过多。夫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不知三代以上之事功,与汉唐之事功,迥不相同…」(《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黄梨洲案语)


(八)附录:理学之警戒

48、后学者岂无千虑一得而救先儒之小失
言语者,圣人之糟粕也。圣人不可言之妙,非言语所能形容。汉、宋以来解经诸儒,泥文拘字,破碎牵合,失圣人天然自得之趣,晦天下本然自在之道,不近人情,不合物理,使后世学者无所适从。且其负一世之高名,系千古之重望,遂成百世不刊之典。后学者岂无千虑一得,发前圣之心传而救先儒之小失?然一下笔开喙,腐儒俗士不辨是非,噬指而惊,掩口而笑,且曰:「兹先哲之明训也,安得妄讥?」噫!此诚信而好古之义也?泥传离经,勉从强信,是先儒阿意曲从之子也。昔朱子将终,尚改诚意注说,使朱子先一年而卒,则诚意章必非精到之语;使天假朱子数年,所改宁止诚意章哉!(明‧吕坤,呻吟语卷六,吕坤全集(中),第896页,中华书局)

49、异端之异端,吾儒之异端
人皆知异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见理不明,似是而非,或骋浮词以乱真,或执偏见以夺正,或扭目前而昧万世之常经,或徇小道而溃天下之大防,而其闻望又足以行其学术,为天下后世人心害良亦不细。是故有异端之异端,有吾儒之异端。异端之异端,真非也,其害小;吾儒之异端,似是也,其害大。有卫道之心者,如之何而不辩哉?(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45页,中华书局)

(编者注)
当前随口皆言民主、法治,亦当警戒「民主、法治之异端,似是也,其害大」


50、天理扰害天理,君子亦迷
人欲扰害天理,众人都晓得;天理扰害天理,虽君子亦迷,况在众人?而今只说慈悲是仁,谦恭是礼,不取是廉,慷慨是义,果敢是勇,然诺是信,这个念头真实发出,难说不是天理,却是大中至正天理被他扰害,正是执一贼道,举世所谓君子,都在这里看不破,故曰「道之不明」也。(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53页,中华书局)

51、我只是我
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64页,中华书局)

52、理、心一定都要兼顾
「陆九渊认为朱熹如此用功做学问是支离破碎,也就是朱熹太重视读书;朱熹则认为陆九渊动不动就直接本心,到最后渐渐跑到禅里面去。两个人鹅湖会之后,都有调整,陆九渊后来也承认,读原典是很重要的;朱熹则认为,陆九渊所讲的其实也大有根据,孟子就说要『先立乎其大者』,说你的大方向对了,其它慢慢来就好。其实,这两个到底那个是,我看啊,这是永远争辩不清的,我认为一定都要兼顾。要不是这样的话,朱熹不会再请他过来,而且陆九渊在这里讲义利之辩,都讲得使学子们为之动容,都讲到他们骨子里面去了,使他们汗流夹背,这本身就是一个觉醒…」(朱高正,白鹿洞讲演录,第3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

53、理、欲、情
言之深入人心者,其祸于人也大,而莫之能觉也。苟未之能觉也,吾不知民受其祸之终极。……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老、庄、释氏主于无欲无为,故不言理。圣人务在有欲有为之咸得理。是故君子亦无私而已矣,不贵无欲……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之辨适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言也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54、死于理其谁怜之
…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载震,孟子字义疏证)

55、理与势
理与势战时,理还可以得人之同情;而理与势携手时,势力借理之名,行私利之实…八百年来,一个理字遂渐渐成了父母压儿子,公婆压媳妇,男子压女子,君主压百姓的唯一武器,渐渐造成了一个不人道,不近人情,没有生气的中国。(胡适‧戴东原的哲学,41页,远流版)

(编者注)
吕祖谦先生曾警戒勿「藉理以逞怨」;又当以今日之人性尊严、人权、法治为理,警戒理学可能之负面效果。


56、勉以穷理致知超越程朱
…打倒程朱,只有一条路,就是从穷理致知的路上,超过程朱,用穷理致知的结果来反攻穷理致知的程朱。戴震用的就是这个法子,戴氏说程朱详于论敬而略于论学,这九个字的控诉是向来没有人敢提起的。也只有清朝学问极盛的时代可产生这样大胆的控诉。陆王嫌程朱论学太多,而戴氏却嫌他们论学太略;戴氏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有两点:一是说理得天而见于心,一是说理一而分殊。他主张理在于事情,不在于心中…他又主张理是多元的,只是事务条理,没有什么「浑然一体而散为万事」的天理…(胡适‧戴东原的哲学,60页,远流版)

(编者注)
以当前21世纪之科学、多元、实学而言,如以「超过」程朱自勉,可;「打倒」却不可不必。且「打倒」与「超过」似有矛盾,一律改成「超过」以自勉及激励国人,较佳!毕竟,像「打倒孔家店」的说法,而今安在哉?何不采如吕祖谦召开鹅湖会之精神,兼容并蓄,超越前人即可。超越之法,确如以「理在事情」、「事务之条理」、「理是多元的」具体之理具体化抽象的「天理」概念,然具体化不免有局限或愈偏,保留抽象之理仍有其功能,二者兼容互用,可也。例如,具体之法与法理之互用,「民事,法律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民法第1条),可资参考。另,「理是多元的」,与「理一分殊」于编者而言,亦有相容之感,只是文词不同而已。甚至,时空不同,理也会变,诚如德国法哲学家Stammler所云「内容可变的自然法」,理也是可变的,但有些根本的天理是不变的。
余向来喜胡适之说,于此细微处能「超过」胡说,亦一悦也。


57、理气性命非急务
一门人向予数四穷问无极、太极及理气同异、性命精粗、性善是否。予曰:此等语,予亦能剿先儒之成说及一己之谬见以相发明,然非汝今日急务,假若了悟性命,洞达天人,也只是性理书上添了「某氏曰」一段言语,讲学衙门多了一宗卷案。后世穷理之人信彼驳此,服此辟彼,百世后汗牛充栋,都是这桩话说,不知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斜正,见在得济否?我只有个粗法子,汝只把存心制行、处事接物、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本小节都事事心下信得过了,再讲这话不迟。曰:理气性命终不可谈邪?曰:这便是理气性命显设处,除了撤数没总数。(呻吟语卷一,吕坤全集(中),第646页,中华书局)

(九)附录:心学之警戒

58、阳明先生之揭良知,本欲人扫除见解,务求自得。而习其说者,类喜为新奇,向见解中作功课。夫岂孤负良知,实乃孤负阳明也。所谓一法设,一弊生。盖立教之难如此。(明‧顾宪成)

59、不明理不能尽心,不能只在心上做工夫
没有此心,则此理没有显藏处;不明理则不能尽心,所以不能直接只在心上做工夫,必须格物穷理便能尽心,知性知天而尽心(吕留良)

60、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
明人讲学,褺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不读,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不闻,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江藩)

(十)吕学之警戒

61、博杂极害事
博杂极害事。伯恭日前只向博杂处用功,于要约处不仔细研究。(朱熹语,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75页,华世出版社版)

62、伯恭怕人说异端俗学之非
伯恭讲论甚好,但每事要鹘囵说作一块,又生怕人说异端俗学之非,护苏氏尤力,以为争较是非,不如敛藏持养。(朱熹语,引自《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1675页,华世出版社版)

63、一个身如何兼得许多,主一上做工夫
熹旧时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一日,忽思之曰:「且慢,我只一个浑身,如何兼得许多。」自此逐时去了。学者须是主一上做工夫,若无主一工夫,则所请的义理,无安着处,都不是自家物事。工夫到时,镵主一便觉意思好,卓然精明。不然,便散漫消索了没意思。(朱子语录)

64、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十一)道并行而不相悖‧同人则大有

65、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第三十章)

66、同人,大有
物不能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同人则大有;有且大而能谦则豫。(易经《序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