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吕荣海律师执业30年代表案例(五.3)”版本间的差异
(以“{{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版型A002}} {{国际商情.商情百科 专栏上版型A002}} {{专栏:吕荣海律师执业30年代表案例}} <b> <font size="4"...”为内容创建页面) |
小 (保护“专栏:吕荣海律师执业30年代表案例(五.3)”([编辑=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移动=仅允许管理员](无限期))) |
(没有差异)
|
2016年3月7日 (一) 12:13的最后版本
第五章 台大法律系 3、鹅湖会精神朱高正是我在台大法律系的同班同学。2008年8月我和朱高正同学参加「朱子之路」的研讨会,于此次行程中特别从武夷山乘游览车,沿溪边公路费一小时翻过武夷山之分水关,进入江西界,再一小时到达江西省铅山县之鹅湖书院,感受历史上知名的「鹅湖之会」,这是当年朱熹、吕祖谦走过的路。 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四、五月间,吕祖谦在和朱熹编完《近思录》后回浙,朱熹师徒特从武夷山送行至江西铅山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兄弟间的思想、学说差异,期其「会归于一」,请朱熹在鹅湖等候,自己跑到抚州的金溪劝陆九渊兄弟一同前往鹅湖,促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首开了「治学辩论会」的先河,影响后世学界深远。当年朱熹46岁,陆九渊37岁,陆九龄44岁,吕祖谦38岁。 由于对吕祖谦促成此次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辩论,感到有趣,在此行中,我特别用心研读了同行中四川师大蔡方鹿教授关于朱、陆论争差异之论文,并拜读王立斌先生编着「鹅湖书院」一书,乃对「朱熹理学」及「陆王心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获益良多。真是开卷有益,为学甚乐。此时,朱熹年长九渊9岁,肯与九渊辩论,风范可佩!而九渊方至思想成熟之龄,已成大师,其功力、锐力亦可佩! 简单的理解,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源,主张「格物穷理」、通过「多读书」(泛观博览),掌握天理,故勤读书、勤讲学、勤著作;陆九渊则强调「心即理」、「心即宇宙」,本心重要,良知良心已固有,注重反身而求的「养心」,反对一味读书讲学,以免戕害本心,流于支离,认为讲学不过获得闻见之知,而于求本心则有害;陆九渊认为尧舜之时无书可读却成为圣人,如今书籍无数,却人欲横流,心性修养不够,看再多书又如何?因此,书是次,心才是主,书贵精而不贵泛,重自我领悟而轻注解,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读书穷理」,主张「致心之良知」,(其后陆九渊之心学被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称「陆王心学」)。朱熹批评陆九渊「太简」,流于「禅」,陆则批评朱「支离」,为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 此时此刻,经历30年在法庭上引经据典、无数的滔滔雄辩,我在知天命之年的心境,竟是被陆九渊的「心学」所吸引。律师们读过的法律图书、法律条文、判例,不在少数,还包括本国的、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如果要「反对」对方,很容易随手祭出18套攻击、防御方法,但扪心自问「良知」,这18套是否与「是非」、「天理」相符?回想我个人年轻时,熟读律书、条文、判例、法理,于27岁创设律师事务所,以「蔚理」为名,即认理为法令之本,要讲道理,不合理的法令要修,以为自勉!于今更深觉「心」的重要。有「心」,纵使不懂法,亦不致违法。圣经罗马书「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如果忘了「本心」,则「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道书第12节),陈的官司让自己、家人及司法系统及整个社会疲倦,是当事人、所有法律人及支持的民众应该反省的。回想早年,我年轻时曾为陈的「蓬莱岛案」而「义务辩护」,后来,在2000年却变成为邱毅辩护,因而惶恐地和「总统」打官司,令人感慨!是我变了?还是陈变了?到底本心及理站在那一方?诚心建议绿营检讨:为何许多人的心跑掉了? 在研讨会中,我提出「一个人会因为年龄、经历不同,而改变重点,年轻时当广求知识、穷理、多读书,年纪大时则较深体会心性、良知的重要性」,获同行世界朱氏联合会朱茂男会长之认同。不过,奇的是,当年力主「心性」的陆九渊仅37岁,比46岁的朱熹年轻9岁,比我年轻近20岁,可见陆九渊的智慧比我高多了。年轻时,我曾有一度主张「透过多打官司,彻底弄清真相及真理」(穷理),但法官总是凡人,许多官司打了十年、二十年,还是没有真相,有了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相,如今倒是认为人们还是应重心性存天理,能和解就和解,慎始以避免官司为宜,伊川先生曰「君子观天水违行之象,知人情有争讼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无由生矣。谋始之义广矣,若慎交结、明契券之类是也」(《近思录》,卷一0,5),以慎交友、慎交易及订明契约,绝讼端于事之始,真有道理,替孔子的「必也使无讼乎」,更具体的指出「无讼」的方法。 当然,朱子所述多读书、讲学、著作、穷理,也是基本功夫,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不能光「心想」而不学,朱子正是因为勤学、勤写、勤讲,累积的行谊丰富,广泛影响士族,而成其大,以世俗的眼光而言,其一生是一部思想方面的「成功学」,已足为后人效法。其实,许多专家包括黄宗羲都指出「理」与「心」不可偏废。读书穷理是基本须下苦功的,但也应求诸「本心」及「致良知」。格物致知、穷理比较属于「认识论」(存在,to be, Sein)的角度,而「本心」、「致良知」则属于「价值论」(当为,should be, Sollen)的领域,在「认识论」(存在)与「价值论」(当为)的关系上,到底「存在」、能否导致「当为」,历史是否为(价值)的法庭?向来有方法一元论及方法二元论的差异。我个人认为存在不一定能导致「当为」,所以,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代表品性,仍须劝诱人们为「内心」修为,致良知,为善的价值判断及实践。希望我所受认识论、价值论、客观性的训练及30年价值诉求及判断的演练,能多少体现着当年吕祖谦先生有意将朱、陆学说「会归于一」的精神,类似吕祖谦在学问上「宽宏涵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清朝全祖望称「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诚然,透过「知识论」、「价值论」及社会科学之客观性之理论,有助于「兼取其长」。
|
郑鸿文 (CEO/书法家): | 正體 |
简体 |
日語 |
English | -
搜寻: | 正體 | 简体 | English | Español | हिन्दी | Português | বাংলা | Русский | Deutsch | 日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 Italiano | Türkçe | ไทย | Tiếng Việt | |